站内搜索:
高居翰:赵孟頫是元代首屈一指的书法家
日期:[2019-11-10]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赵孟頫 行书 洛神赋卷

■赵孟頫 楷书 杭州福神观记卷

■赵孟頫 行书 归去来辞卷

■赵孟頫 行书 杜甫秋兴诗卷

在不少学者看来,在众多艺术领域中,赵孟頫成就最卓绝、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数书法。明末至清初,虽有董其昌一度崛起,“几夺子昂之席”,然而到乾隆时,又“竞讲子昂”。一直到嘉庆道光以后,北碑汉隶以及篆籀金石之学日盛,赵孟頫的影响才有所减弱。高居翰在《隔江山色——元代绘画》一书中评价赵孟頫,“劲秀的题款可直接当作书法作品来欣赏——他是元代首屈一指的书法家。”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朱钊莹

小楷法《黄庭》《洛神》 行书极得二王笔意

赵孟頫的出现,使处于元蒙统治下的书坛,不仅没有走向放纵恣肆和粗犷狂野,反而呈现出一股纯正典雅的古风。他竭尽所能捍卫过去的传统,并作出时代的诠释。他的诗以唐代为楷模,书法学自王羲之,反对南宋末年的书法风尚。有研究显示,在书法方面,赵孟頫“篆、箍、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陶宗仪评其书法“为国朝第一”。因其诗、书、画诸艺皆著称,在当时被誉为“三绝名家”,他的书法更有“赵体”美誉。

赵孟頫基于对书法书写的独特技巧在《兰亭十三跋》中提出“用笔千古不易”,他认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是他的书论主张的核心,同时也成为后人学习书法奉行的真谛。明代王世贞评价赵孟頫书法“小楷法《黄庭》《洛神》…… 碑刻出李北海……惟于行书,极得二王笔意”。

邓淑兰在《跌宕在历史的漩涡——赵孟頫生命表情的解读与还原》一书中介绍,赵孟頫的书法创作也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他的复古理论。他自觉地选择了复古、走传统的路子,提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的著名命题。这种对古典的自觉回归,是基于对书法本体的再认识。的确,书法的用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积淀为具有民族审美心理与丰富文化内涵的独特的艺术技巧式样。但因人因时不同,书法技巧和审美会呈现个体差异,而书法技巧的基本原则要求与审美的内在规定性并没有根本性变易。

赵孟頫以复古尊帖为号召,继承了晋唐以来文人书法流派的优秀传统,博采众长,以古为师,托古改制,自成一体。他的书法,既有严谨的法度,又有独到的意趣,用笔圆转流丽,骨力秀劲,结构谨严,逸致翩翩,创出了带有行书笔意的楷书“赵体”。其功力之深湛,笔墨之精到,几乎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必由门径。

影响最大,首推行草

在“赵书”各体中,传世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成就最突出的当首推行草,他一生反复书写的《归去来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等都是佳作。而他所选择书写的这些文章,包括《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洛神赋》等篇,所欲表达的情感与他的诗文、绘画主旨颇相一致。姚安道在跋赵孟頫书小楷《过秦论》时曾写道:“字,心画也。松雪斋此书………风格整暇,意度清和,可以观公之心矣。”所谓“整暇 ”“清和”,反映了赵书温顺、细谨的品格,这亦如其倾向折衷、调和的为人,与他的诗文复古倾向也是一致的。尽管赵书整体看来是温顺、柔媚的,但细看赵书,每一个字,最后一笔收笔总是有力的,尤其是捺笔,很有气势,可说是柔中有刚的体现,亦如他的为人,中庸之中不乏刚正之气。

颜真卿一路“书家大变”之书体

要学其精神,遗貌取神

对于南方书风趋俗的现实,赵孟頫认为“若今子弟辈,自小便习二王楷法,如《黄庭》《画赞》《洛神》《保母》,不令一毫俗态先入为主,如是而书不佳,吾未之信也。”他提出的是越时风而上,入手便从“二王”。对于北方习颜真卿书成流弊的现象,他认为:“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尚使书学‘二王’,忠节似颜,亦复何伤?”

对于学颜仅得皮毛,甚或只得其缺点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颜体也做了客观的分析,其长短处说得也分明。从他这些言语中,可见他对当时南北书风不振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有很清楚的认识,同时提出了他的艺术主张,那就是上学“二王”,而且学子入手就应学“二王”,不学同时代“恶师”之书,于颜真卿一路“书家大变”之书体,要学其精神,遗貌取神。

“在严谨与活脱、内敛与潇洒中达到了统一”

把赵孟頫书法探索历程以45岁作为分界线的,不在少数。早年之书以草书成就为最,《草书千字文》写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十二月。学者郭莹曾写道,“时年33岁,用笔精致而遒劲,结体严谨而有变化,今草、章草相间,骨强筋健而内敛,初步展示了蕴藉典雅的追求。与此前相后的小楷书《曹娥碑》、草书《保母碑跋卷》和《跋大道帖卷》,从钟繇的笔端获得结体方正雄阔、笔法古拙而灵秀的韵律,又从智永的书法中汲取了用笔的圆厚劲健。40岁至45岁之间,赵孟頫又留下了许多作品,如《趵突泉诗》《归去来辞》《洛神赋》《雪赋》等。无论是他的小楷,还是行草书,都全面步入了艺术的初熟阶段。最能代表这一时期风格特点的是《洛神赋》,遒劲利落,结体有度,摒弃了师法古人的刻露之痕,初具了清劲遒媚的个人书风。45岁后,赵孟頫在书法上用力更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书法的兴趣也与日俱增。越至晚年,佳作越多,完全确立了他的个人书风,即用笔清劲、结体舒展、风格委婉冲和、姿媚遒逸,在严谨与活脱、内敛与潇洒中达到了统一。”

清代周星莲

解读赵孟頫“千古不易”

凡学艺于古人论说,总须细心体会,粗心浮气,无有是处。尝见某帖跋尾,有驳赵文敏笔法不易之说者,谓欧、虞、褚、薛笔法已是不同,试以褚书笔法为欧书结构,断难相合,安得谓千古不易乎?余窃笑其翻案之谬。盖赵文敏为有元一代大家,岂有道外之语?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谓笔锋落纸,势如破竹,分肌劈理,因势利导,要在落笔之先,腾掷而起,飞行绝迹,不粘定纸上讲求生活。笔所未到气已吞,笔所已到气亦不尽,故能墨无旁渗,肥不剩肉,瘦不露骨,魅力、气韵、风神皆于此出。书法要旨不外是矣。集贤所说,只是浑而举之,古人于此等处,不落言诠。余曾得斯旨,不惮反复言之, 亦仅能形容及此。会心人定当首肯,若以形迹求之,何异痴人说梦。

(《临池管见》)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