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新能源汽车后补贴时代 充电行业如何实现遍地开“桩”?(1)
日期:[2019-11-13]  版次:[A18]   版名:[数媒+]   字体:【

早在10年前,伴随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各省市便开始了充电桩配套建设。然而,利用率低、运营成本高、私人桩安装难等困境让这片市场很快进入沉寂期。在经历了野蛮生长、集约化投产的发展阶段之后,充电桩行业终于在这两年迎来了全新的契机,电动汽车保有量的稳步上升、资金补贴由车向基础设施的倾斜、跨界资本的涌入,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充电桩市场在2019年开始了数量上的激增,也让早期布局的运营商看到了盈利拐点。

■策划:新快报记者 罗韵

■统筹:新快报记者 梁彧

■采写:新快报记者 张磊

■制图:廖木兴

全国充电桩保有量跨入百万级

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同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拖后腿”。近两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大面积的普及应用,加上政府政策扶持的联合驱动,国内充电行业规模化建设一路高歌猛进。从各省市地区对比来看,国内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集聚效应显著。艾媒咨询《2019-2021年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现况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数据表明,2016年我国公共充电桩增速迎来一个巅峰,达到185.3%,2016年之后增速有所放缓,呈稳定增长态势。截至2019年9月,全国充电桩总计保有量达到108万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2年末我国充电桩的总数量仅为1.8万台。我国充电桩体量跨入百万级别,也就意味着,三车一桩的车桩比例基本达成,按照战略层面的规划速度,有望在2020年实现1:1的车桩比,极大提高电动汽车出行便利。

全国各省市充电桩的多点开花,与国家政策层面有着莫大关系。除了“电桩先行”的实施意见拉动之外,财政补贴的微妙倾斜也是刺激市场大幅变化的主引擎。今年一季度末,新能源汽车补贴出现退坡,接踵而至的是关于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利好举措的出台。3月,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确定新能源车补贴过渡期,过渡期后不再对新能源汽车给予购置补贴,转为用于支持充电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等方面。随后,北京、上海、海南、浙江、天津各省市响应号召,陆续颁布充电桩营运补贴政策,明确了补贴转向的实施细则。

与此同时,公共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已经呈现出发达省份占据大半边天的格局。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全国公共电桩充电总量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陕西、四川、福建、湖北、浙江、北京、山东、上海等省份,占整体的76%。之所以上述城市能成为公共充电基础建设的沃土,除了经济水平的加持外,城市交通发达程度也是关键所在,这些城市的出行便捷性使得大量公共电量源头流向公交车辆和乘用车辆,环卫车、物流车则占比较少。

广东作为全国公共充电电量排名第一的“电老虎”,充电桩运营数量已经达到53248台,位居全国第三,观察其近两年来凶猛的增长势头和技术潜力,有望在三年内成为用电量和运营数量的双龙头。同时,广东私人充电桩层面的逆城市化发展态势也开始凸显,艾媒调查报告显示,2016—2018年广州市私人充电桩的安装比例分布情况,花都、番禺、增城、白云四区占比90%,中心四区仅仅占比5%。

玩家多元化 资本大佬纷纷入局

目前,市场上的充电桩运营商主要分割为三大流派:“国家队选手”、民营电力设备生产商以及整车企业,行业排名前十的企业,三大主力军分别占比20%、 60% 、20%。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提前布局的民营企业,特来电在熬过两年亏损5个亿的尴尬期后,跨过盈亏平衡线进入盈利阶段,在蛰伏期结束后成功坐上行业头把交椅。特来电的“擢升”只是特例,对于资本力量不够雄厚的中小型企业,大多数在商业模式陈旧、资金链断裂的掣肘下黯然离场,期待从中分一杯羹也成为泡影。

相对于民营企业的重重艰难突围,“国家队选手”更像是在充电桩这条赛道上阔步前行。回望充电桩发展史,以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为典型的国企充当了充电桩行业领头人的作用。早在2009年,南方电网在深圳的首批商用电动汽车充电站就开始投运,包含134个充电桩。2010年,国家电网发力,我国首座国家电网典型设计充电站——唐山南湖充电站建成投运,可满足10台电动车按快充和慢充两种方式进行充电作业,充电行业规模化就此萌芽。

近期,国家电网再度放出大招,宣布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在网络建成后,新能源汽车车主可以通过国家电网“联行逸充”APP,对分布在各地的超40万个充电桩信息进行统一查询和地址导航,完成充电和支付服务。目前,全网络的实测评估工作正在进行中,覆盖率已经达到85%,包括全国31个省份、284个城市。这意味着,不同运营商的充电标准壁垒将被打破。对新能源车主而言,充电设施不兼容和支付方式差异的问题也不复存在,充电站之间实现互通,电动车长途出行的可行性和便捷性大大加强,充电桩市场或将进入大一统时代。

从最初的“局外人”观望态度到跑马圈地的高成本投入,充电行业的高速增长势头也逐渐获得了各方资本的青睐。作为造车新势力的第一阵容,蔚来、小鹏两家头号种子就意识到了车桩互联的重要性,瞄准未来电动出行生态圈,建起了自营超级充电网络。目前,小鹏汽车已在多个城市完成签约100座超级充电站,接入近10万个第三方充电桩,蔚来也刚刚完成第八座超级充电站的投运工作。

传统车企方面,除比亚迪和上汽安悦的优先布局让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外,其他外资品牌也开始了紧密锣鼓的市场规划。宝马在2017年就开始了布局,与戴姆勒集团、福特汽车、大众汽车集团等合作伙伴共同投资成立了IONITY合资公司,将充电品牌“即时充电ChargeNow”引入国内,计划到2021年,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建10万个充电桩。而电动汽车元老级选手特斯拉,官方的超级网络已覆盖30多个城市,运行的超级充电桩超过2000个,V3超级充电桩预计在年底与国内车主见面,预计减少用户平均50%的充电时间。

跨界这件事在充电桩行业也不是新鲜事,石油巨头和出行大佬纷纷对充电市场发起猛烈攻势。从国内的中石化、中石油,到国外的壳牌,都相继完成“油到电”的过渡,陆续完成充电站建设和电动汽车充电服务深化的工作。滴滴出行与英国能源企业BP成立开发及运营充电桩公司,真正实现车、桩、网“一体化”综合服务。另外,恒大集团与国家电网的联姻,也打通了新能源汽车的“最后一公里”,为社区充电注入新活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