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物建筑的魅力何须灯具来陪衬
日期:[2019-11-20]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毛建国

据报道,1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应急管理部就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进行了解读。这是国家文物局、应急管理部第一次专门就文物、博物馆单位消防工作联合出台的政策性文件。根据《指导意见》,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亮化工程”,文博单位对社会开放期间,须每2小时开展一次防火巡查,并强化夜间巡查。

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文物建筑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然而,在历史进程中,有的文物建筑毁掉了,有的文物建筑受伤了。不少毁伤,与人有关,更让人痛愕不已。

近年来,俄罗斯新圣女修道院、巴西国家博物馆、意大利皇家马厩与马术学院、日本首里城、法国巴黎圣母院等相继发生火灾事故,一大批文化遗产遭受了严重损害。而在我国,文物火灾也时有发生。据统计,近十年来国家文物局接报文物火灾事故150余起。仅今年以来,四川云岩寺、贵州东山古建筑群、安徽黄田村古建筑群、青海隆务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生火灾,山西、江西、浙江、湖北、福建等地也发生了文物火灾事故。一次次的事故,怎不让人痛心,怎不让人警醒。

现在,大量的文物建筑依然耸立,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甚至可以说,不少文物建筑正处在风险的包围之中。就在我们身边,不少文物存在消防安全责任不落实、消防基础薄弱、管理粗放、火灾防控能力不强等问题,而电气故障、生活用火、燃香烧纸等隐患,更是让人揪心。在这其中,围绕文物而展开的“亮化工程”,在安全上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灯下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让文物建筑远离一些不必要的电气化设备,显然会极大地增强安全系数。

《指导意见》提出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亮化”,主要是为了文物安全而来,同时也带来了对文物审美功能的重新思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文物建筑的“亮化工程”成为了一种时髦,有的地方投入还很大,而且每隔几年就重新布置一次灯具。在有些人看来,灯光映照的文物,灯光辉煌,装扮了城市,方便了行色匆匆的旅人。但是,不搞亮化,就一定会影响文物的美?影响文物走入内心吗?回答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提到夜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种美,“人间夜色还如许”何尝不是一种美。历史上,古人留下了很多夜深赏景的美文,就在朦胧之间,有的就是在一片漆黑之间,依然留下了闪烁的文字。在晚上,特别是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或许无法窥其全貌,但有着心灵的眼睛,完全能够实现人与文物更深层次的对话。在灯具照耀下,亮如白昼,有的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还实现了流光溢彩,在得到一些的同时,其实也失去了很多。换而言之,文物的魅力,与有没有“亮化工程”并没有直接关联;而文物告别灯具,有着一种特殊的美。

每一个留下来的文物建筑,都凝聚着一段历史,都具有不可复制性,都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源头。文物建筑的魅力何须灯具来陪衬。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