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东画院迎来尤胜往昔的发展条件
日期:[2019-12-08]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方人定 四牛图

■余本 海珠区

■王肇民 刺桐

400件作品看广东画坛60年,李劲堃表示:

由广东画院和广东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广东画院建院60周年优秀作品展暨院史研究展”于12月6日至22日在广东美术馆举行。这次展览,以“优秀作品”和“院史研究”的呈现为主要切入方式,将广东画院成立六十年来各个时期的优秀学术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当中包括200多位画家及多位理论家的400多件作品以及近2000件的手稿、文献照片等学术成果,充分展示广东画院的学术特色和整体面貌。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美协主席李劲堃介绍:“广东画院将迎来尤胜往昔的发展条件。”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画家们用画笔和刻刀记录了历史的苦难与欢欣

黄新波、关山月、方人定、徐东白、余本、蔡迪支、陈洞庭、王恤珠、王玉珏、尚涛、汤小铭、汤集祥、林墉、刘斯奋、伍启中、陈衍宁、许钦松等一大批蜚声全国的艺术家,都来自广东画院,“他们是广东画院砥砺奋进的先行者,也是广东画院辉煌历史与学术底蕴的塑造者。”李劲堃表示。

60年来,广东画院画家的创作以时代性、学术性、多元性、创新性为原则,围绕不同专题而展开,当中既有对历史、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也显示出不同时期对主流话语的诠释和表达。画家们用画笔和刻刀记录了历史的苦难与欢欣,参与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表达了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与关注,从不同层面发掘了生命的存在和意义,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思考,彰显出艺术创作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这些作品和文献一定程度上反映广东画院优秀美术创作的数量、质量和学术趋势,以及画家充沛的创作热情和理想追求。

黎雄才用传统笔法创作现代题材

关山月非常关注时代与生活

广东画院首任院长黄新波,是鲁迅先生倡导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主将,从那时起,以艺术作为战斗武器,为社会而艺术,为民族而艺术,就已深深扎根老一辈广东画院画家的血脉里。第二任院长关山月与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代表了中国画在20世纪50年代宏大创作所取得的一个高峰。广东画院副院长、广东省美协副主席林蓝表示,“如果说,黎雄才更多是用醇熟的传统笔法创作现代题材,如《武汉防汛图》长卷的成功,关山月先生则非常关注时代与生活,其代表作《绿色长城》中的木麻黄树以及海水等的画法,都是关老从生活中、从体验中得来的新的表现手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美术独辟蹊径,用充满生活气息、清新自然的艺术语言来反映时代主题,涌现出了汤小铭、林墉、陈衍宁、伍启中等代表性画家,形成了广东画坛“四大金刚”和美术创作的“广东方阵”。其间,产生了如汤小铭的油画《永不休战》《女委员》《虎门民兵》,林墉的国画《好得很》《百万雄师过大江》《调查归来》等,陈衍宁的油画《秋收起义》《渔港新医》等,伍启中的油画《东方欲晓》,汤小铭、陈衍宁合作连环画《无产阶级的歌》等作品,展现出艺术家对主旋律创作的满腔热忱,他们充满激情地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主旋律主题性作品,留下了时代经典。

林蓝认为,艺术家要靠作品说话,艺术家要创作属于时代的作品,一方面持之以恒将自己的艺术打磨得更精湛,同时要将自身艺术特点、艺术状态贯注入讴歌时代、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宏大创作中,使“大我”里有“小我”,使其从内容到形式具有深度、高度,在当代立得住,更经得起时间考验。

传承是主脉,那创新一定是主责

改革开放后,广东画院画家的情感与思维随时代的变化而跃动,又涌现出了王玉珏的《卖花姑娘》《冉冉》、林墉的巴基斯坦异域写生等一批作品,传递着鲜活扑鼻的时代气息。尤其是写实风格人物画创作,作为近百年中国画最重要的变革点,用一种扎根于生活的姿态,表现出岭南都市生活日新月异的平常态,秉承着岭南画派开派以来的“艺术要关注现实”“艺术要真诚地表现一个人的情感”的精神传统,创新表现技法形式,展示出南方画派的明丽酣畅,建立了一种“南方美感”。

“进入新世纪,画坛格局更为多元,广东画院依然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阵地,这种坚守不是固执,而是在传承中的创新。”林蓝认为,如果说,传承是主脉,那创新一定是主责。创新即是最好的传承,推动着传统这条大河不断向前奔腾。

从2018年“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可以梳理这一时期广东画家在传承中创新所取得的成果。广东画院共有许钦松、黄唯理、陈映欣、张东合作的《云涌珠江》,李劲堃、莫菲、林杨杰合作的《盛世珠江》,许钦松的《高原甘雨》《潮的失落》,李劲堃的《千年结》,林蓝的《岭南风情》,林永康的《嫂嫂》,冯少协的《海上丝绸之路》,李东伟的《穿越》,孙洪敏的《女孩日记》,黄国武的《金龙宝地》,黄唯理的《大湾晨曦》,周正良的《岭南花开》,李节平的《小夫妻》《春天的脚步》,颜苏平的《丽人行》,宣新明的《开发前海》等入选,这些作品有讴歌时代巨变的宏大叙事,也有切入日常生活的真切描述。

开展老中青美术大家推培计划

锻铸广东美术高峰

林蓝透露,未来,广东画院将围绕“1+3”工程,1硬件+3软件,即大楼、大作、大家、大活动,依托明年即将落成的广东画院新院这一全国瞩目的文化强省重大标志性建筑,以推出广东精品力作、造就岭南名家大师为目标,以重大艺术活动为抓手,重点实施“1新址+3院+3基地”计划,着力建设广东画院研究院(60岁以上)、广东画院(在职画家)、广东青年画院(45岁以下)三大平台,开展岭南老中青美术大家推培计划,针对德高望重的代表时代、代表广东的艺术大家,以大力度、深研究、广传扬,锻铸广东美术高峰,同时力推一批德艺双馨的广东艺术中坚精英,培养一批创新力强的广东优秀青年艺术后备人才,并面向广东省各地市开展创作培训培育工作,将广东画院新院打造成为广东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重要基地、广东青年美术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广东基层美术人才培训重要基地。

李劲堃也介绍,随着明年画院新址的顺利落成,广东画院也将迎来尤胜往昔的发展条件。当然,此处所指的并非仅仅是画院得以改善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还包含了对广东画院未来职能方面的新设想:首先,广东画院将打造成地区的重要艺术家研究和创作的平台,使画家们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艺术上的影响力;其次,肩负起帮扶青年艺术家的“传帮带”责任,广东画院将会为那些能肩负起国家重要历史创作的青年画家提供创作环境与条件;第三,针对目前各地市美术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各地市画院等创作机构可以通过申请获得广东画院提供的相应创作条件。

“近年来,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广东画院在办院模式上走在国内同行前面并取得一些新突破,如签约画家制度和成立广东青年画院等,这些举措使广东画院呈现出一种不同以往的学术态势及创作面貌。”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