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河源市扶贫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钟志坚: 一个有情怀的扶贫人
日期:[2019-12-14]  版次:[A07]   版名:[城事]   字体:【

开栏语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年。新快报即日起推出广东各地市扶贫办主任、扶贫局局长专访,听他们讲述扶贫心得,总结扶贫经验,以自己的脱贫攻坚“样本”,解读他们的脱贫攻坚“密码”。

河源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河源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定为头号工程、首要任务来抓,高位推进、尽锐出战。到今年底,全市脱贫攻坚可望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38575户、107398人的“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可望全部实现。当前正全力巩固成果,建立长效脱贫机制。在这种形势下,河源市扶贫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钟志坚在接受新快报记者专访时,依然很坚定地说:“质量第一!扶贫我不看重进度,我看重的是质量,不要为了脱贫而脱贫,而是要为了提高每个群众的生活水平,实实在在地扶贫。”

河源的扶贫工作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人。大量工作在第一线的扶贫干部,是确保扶贫攻坚纵深推进的主要力量;一个是市场。建立深河扶贫服务中心,把扶贫放到大市场中去推进,去检验,从而真正建设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队、形成长效脱贫机制。

采访中,钟志坚多次提到了情怀!别人表扬他的扶贫成绩,他没有多大感触,但有人认同表扬他的扶贫是有情怀的,他很赞同。钟志坚坦言,扶贫是要有情怀的,但也不能只讲奉献,农民最重要是看到收益,供应链环节中的各个行业都要有“利润空间”的,通过市场的利益分配,把他们凝聚到一个平台上。

对河源扶贫道路的未来,钟志坚充满了信心,“能走稳,走出成效,是对扶贫工作的最大贡献。”

“让马儿跑,又给马儿草。

农村的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产业是核心。产业核心中,产品的销售是核心中的核心。

长效机制不单是靠文件指引来建立,还要靠市场来建立,只有被市场认可,通过了市场的检验才是有效的。”

河源在脱贫攻坚中形成“七位一体”服务机制,实现了三大创新,确保真脱贫,不返贫:初步建立扶贫长效机制;有效提升社会扶贫内涵,拓展社会扶贫外延,让有兴趣的人都能参与到扶贫中;创新扶贫,形成“社会区块链”。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杨升华 通讯员 袁定央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提高站位强化扶贫队伍建设

走进河源市扶贫工作局,让记者眼前一亮的是这个单位的名称。在今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河源市、县均设立了扶贫工作局,并提升为政府工作部门,成为全省首个单独设立扶贫工作局的市。“河源市委书记丁红都等市领导特别重视扶贫工作,认为扶贫是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第一道坎,如果这道坎没有迈过去,后面的工作就不用说的。扶贫作为头号工程、首要任务,就要用最高、最重视的高标准来抓。首先,就要把机构这个‘第一公里’搞好,把原来的扶贫办升级到扶贫局。”一字之差,让钟志坚的扶贫工作,变得更加的顺畅、大胆和有底气。

如果升“办”为“局”是铺好扶贫“第一公里”的路,那么,强化书记抓扶贫和责任体系的建设,实现扶贫工作队乡镇、村(含非贫困村)全覆盖;脱贫攻坚督查镇、村全覆盖的两个“全覆盖”,开设“书记谈脱贫攻坚”专栏,压实书记抓扶贫责任,就是解决脱贫攻坚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谈到河源的扶贫干部队伍建设,钟志坚的神情中难掩自豪。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好的人才和队伍,能让工作变得事半功倍。今年河源市机构改革,9名干部从市直相关部门转隶到市扶贫工作局,扶贫局业务骨干增加一倍;还从市直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了脱贫攻坚综合协调、信息台账、资金项目、监督检查等6个专班,加强对各县区的检查指导。河源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今年还对扶贫工作队专门出台了明细管理文件,为驻村的第一书记定下了8个方面的责任,明确了他们要干什么、怎么做,“给担子给重任”。

在河源2460多名扶贫干部,以及16000多名挂钩扶贫干部发挥“敢死队”“主力军”的作用下,今年河源的扶贫攻坚力度、工作水平和成效明显提升。

“我们让马儿跑,又给马儿草。”钟志坚笑着说,为激励更多的优秀、年轻干部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扶贫部门主动协调,河源市委集中提拔了三年来扶贫成效突出、群众反映良好、符合任职条件的27名第一书记,加上驻村期间提拔人员,共计提拔51人。三是加强扶贫干部素质的提升。4月份以来,省、市、县三级的驻村干部、帮扶单位有序轮换交接,共培训3516人次驻村干部。

智慧扶贫建立长效机制防返贫

就在扶贫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钟志坚开始思考,这么多帮扶单位,形成这么多帮扶产品,今后产权归谁?谁来管理?扶贫工作队撤走后,这些产业怎么管,能不能持续下去?永不撤退的扶贫队抓手从哪里来?怎么落到实处?

他想到了消费扶贫。

要防止返贫,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建立长效机制。那么,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钟志坚的办法是——建立深河扶贫服务中心。

以河源市深河扶贫服务中心为核心,钟志坚拓展出集 “扶贫产品展销中心”“扶贫展览馆”“扶贫技能培训中心”“扶贫信息中心 (投资项目库+贫困户信息的大数据)”“扶贫基金会”“扶贫产业孵化基地”及“军民融合扶贫实践基地”七位一体的完整体系,形成规模化、成建制、多渠道、多平台、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网络体系,面向贫困群体、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问题,调动起贫困户掌握自己命运的积极性,为脱贫攻坚提供持续长效服务。

钟志坚说,农村的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产业是核心。产业核心中,产品的销售是核心中的核心。“农民兄弟是很现实的,7毛钱的鸡蛋能卖到一块二,赚到的5毛就是美好的梦想。如果能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快速销售出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能提起来,看得到赚钱,就会把钱投入再生产,形成良性循环,这个渠道就畅通了。”

卖货可是门大学问。

钟志坚告诉记者,扶贫服务中心的特点在于它是用市场手段打造的。政府搭台出政策,由企业来建设、经营和管理。扶贫产品的销售都是采用市场手段,一种是传统渠道,线下的产品展示销售,通过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公司+农户等模式;一种是线上销售,包括直播、网店、B2B大宗物资平台采购。

“深河扶贫服务中心有70多个‘网红’主播,直播为扶贫产品带货。这个沙田柚哪里产的,这个鸡怎么养出来的,通过直播,让消费者放心。我们当地的独脚蒜一万多斤,几天就卖到断货脱销。”在钟志坚看来,“网红”卖货既给了有志青年创业、就业的平台,又帮助了贫困户,可谓一举多得。这还不够,上个月,服务中心又“上新”了“供应链+”脱贫攻坚,通过供应链的有效链接,让农产品上得来,让其他物资下得去,从生产端到消费端打通了一条贫困户产品销售的“高速公路”。接下来,河源要将这条农产品销售的“高速公路”修到深圳,修到大湾区去,修到全国、全球大市场去。

有了产品,把产品销售出去;让销售流通起来,扶贫的可持续才能得到保证,扶贫服务中心才能成为永不撤退的扶贫队。“长效机制不单是靠文件指引1234来建立的,还要靠市场来建立,只有被市场认可,通过市场的检验才是有效的。” 钟志坚说。

扩大外延 重新定义社会扶贫

扶贫产品流动起来了,扶贫项目和扶贫信息是不是也可以流动起来?

扶贫服务中心中里的扶贫信息中心,就是把贫困村、贫困户和市场“捆绑”起来的链条。钟志坚告诉记者,河源市各地精准扶贫项目的相关信息,包括已建、在建、未建项目扶贫信息中心都有,还提供扶贫产品供应和需求信息、扶贫招商信息、公益项目寻求支持信息、社会扶贫信息等。

钟志坚说,现在,扶贫的主渠道是政府力量。他就琢磨着,如何让更多的社会力量进入扶贫中,首先要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的投资人手里握着钱找不到合适的项目,而扶贫项目正好需要钱;有的农户产品滞销,而有的地方正好需要这些产品;有社会人士想献爱心,但哪里更需要?把这些信息都在平台上一公布,一对接,就成了。在这个平台,供需两端的信息是完全公开的、开放的,直白地告诉大家,河源有什么项目可以让大家来做,让社会热心人看到这些信息,才能实现精准对接,精准帮扶。

以往,社会扶贫就是几个乡贤和爱心企业组织几场捐助,慰问一下。现在,河源的扶贫信息中心,把社会扶贫的外延拓展到整个社会,把整个市场都捆绑进来。同时,重新定义了社会扶贫,即主观扶贫与客观扶贫。例如卖货的“网红”,主观上只认为这是工作,但客观上销售扶贫产品就是扶贫。

创新扶贫形成社会区块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等领域的应用。

当你还在研究区块链概念的时候,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已经把区块链技术用在了农产品安全溯源、扶贫资金监管、扶贫产业项目管理等场景中。更令记者惊讶的是,河源扶贫的做法中,区块链的思维、区块链的观念、区块链的创新都得到了体现,形成了一个惠民生、合民意、有生命的社会区块链。

钟志坚表示,扶贫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项目,一个村、一个市的扶贫。市场是通的,扶贫也是通的,大家都在“锅里”。深河扶贫服务中心七位一体的全域扶贫区块链功能,主要依托网络,串联起社会各阶层,从生产端到客户端,每一个环节节点都被纳入体系,让每一个节点都成为一个 “中心”,打破信息交流的壁垒,打通所有渠道。

用钟志坚的话说,若其他地区扶贫产品销售有困难,河源可以把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跨区域去给其他地区的扶贫产品做销售,实现无边界、无中心,点与点链接。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