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救命神器”AED离我们有多远?五大“难题”亟待解决(1)
日期:[2020-01-02]  版次:[A08]   版名:[策周刊]   字体:【
■广州大剧院一楼滴水坊门口智能救援培训岛内,配备的AED及相关急救装备。

■位于花城广场的广州旅游信息咨询中心配置了一台智能救援岛,其工作人员入职前均考取了由广州市红十字会颁发的《红十字救护员证》。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54余万人因心脏骤停而猝死,由于无法预料的突然性心脏骤停,带来的是较高的死亡率,而“救命神器”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是最有效的手段。

不少专业人士均表示,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安装AED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保证,公共场所应布设AED急救设备,“很多心脏骤停是可以挽回的”。

从2017年起,广州才开始在北京路、正佳广场、广州塔、白云机场等8处公共场所统一配置了8台AED,新快报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直至目前,广州已配置了AED的公共场所数量较少,且地铁、公交站点等人流密集处尚未安装,整体数量上远远不够。 新快报记者发现,AED还面临配置了却没人会用,甚至不敢用等多重难题。

案例

白云机场男子突发心梗 两次电击除颤挽救生命

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一种普通公众也可以掌握操作的“傻瓜式”医疗设备。为何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来说,AED能“起死回生”?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曾育辉有着20多年的急诊工作经验。他告诉新快报记者,心脏骤停的急救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人体的心跳、呼吸停止的4分钟内进行急救的成功率可以超过50%,“超过10分钟再进行急救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

曾育辉进一步解释,国内救护车平均到达时间为10-18分钟。在救护车抵达前的急救操作就非常重要,对于心脏骤停,使用AED进行除颤是最为关键一步。“简单来说,除颤就是用电击的方式,让紊乱的心跳变得有规律起来,使用AED比简单的按压成功率能提高2-3倍。”

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郑哲认为,在医院外出现猝死,80%是跟心脏有关的,在公共场所放置自动除颤仪会有救命的效果,这是非常有必要做的。

曾育辉有过在公共场所使用AED(专业版)救人的经历。2018年10月12日11时左右,广州白云机场候机大厅一位中年男子突发心梗,晕倒在地,不省人事。正在候机的曾育辉发现不对劲,立马冲上去,经过20分钟的心肺复苏和两次电击除颤,男子终于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曾育辉回忆说,当时白云机场从医疗室拿来了专业的除颤仪,才让他救下了一个濒死的生命。不过他事后也向机场指出,机场AED的配备不足,“AED的配备密度至少需要做到跑步往返2-3分钟内能拿到,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分析

“水土不服”的AED 遭遇多重尴尬局面

尴尬1 : 数量少 市民不知AED设备配置点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AED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欧美等发达国家,AED的应用相当普及,可从2006年就进入国内的AED,似乎面临着“水土不服”,在经过了10多年后,仍难以大规模推广。

2017年,8台AED进驻正佳广场、北京路步行街、花城广场、广州塔、市旅游局以及白云机场国际到达区和国内A、B到达区,这是AED在广州市首次统一在公共场所设置。

曾育辉表示,目前广州市无论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学校,对AED的重视并不够,公共场所的AED普及率过低。在2019年广州两会上,一份《关于大力推进广州市公共急救体系建设的提案》指出,当时广州公共场所的AED数量不足百台。

市民陈婷(化名)在接受新快报采访时说,之前是不知道AED的具体用途的,“我在广州没看到过AED,也不知道哪里能找到。”

在珠江新城工作的黄诚(化名)遇到同样的问题,不知晓可以从哪些途径获取AED设备配置点。“希望能像地铁标志一样,在公共场合设置醒目的标志,告诉市民哪里有AED设备。”黄诚说,在危急情况下,人们第一反应即环顾四周,此时若有明显的标志与清晰的指引,可以节省找设备的时间,从而为生命救援争取更多的时间。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通过“救命地图”小程序精确查看AED位置,目前广州标注的AED设备点仅有40多分布点,多数处于健康机构,位于人流量聚集处的公共场所的AED数量较少(新快报记者备注:“救命地图”为不完全统计,目前未有官方统计数据)。

此外,该系统设有新增功能,市民在发现身边的AED设备后,可填写对应的详细地址、上传图片。

尴尬2 : 知晓率低 25人中仅3人知道AED

就这一“救命神器”的知晓率而言,在广州究竟有多高?新快报记者兵分三路,随机采访了25位市民,然而得到的大部分回答是不知道,仅有3人知道AED急救设备的用途,而且这三人也只是知晓,没有接受过实际AED培训。

“我有听说了解过,一次是看视频,另一次是看到朋友圈的公众号文章。”黄诚告诉记者,他记得文章写的是华南理工大学的一次急救培训,其中便详细地介绍了AED的重要性、使用方法等。“我当时看文章,其实是能看懂的,介绍得十分清晰,但由于没有亲身实践过,因此后来也慢慢忘记了。”

华南理工大学大二学生杨俊(化名)大一时接受过几次关于AED的急救知识学习,“不过我也没有实际操作过,只是知道AED的操作流程。”

在采访过程中,他告诉记者,他了解到前几天上海一所高校学生使用AED成功救活一名正在进餐的心脏骤停人员,这是在该高校的“CPR+AED培训”QQ群里,负责培训的校医介绍的。

杨俊提到,现在的大学生经常熬夜,熬完第二天又接着去运动,猝死的案例也不少见,不过在广州很少能看到AED急救设备的存在,也不知道哪里能找到AED,为此他希望广州能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以及普及,“毕竟关键时刻能救命。”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何生廷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何生廷 吴晓娴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