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黎向群:岭南印学的研究格局逐步形成“百花齐放”
日期:[2020-01-05]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何绍甲 “放眼空今古”

■黎向群 不负人民

■黎向群 我将无我

■朱光夜 “樵山山樵”

■邓尔雅“梦诗庐”

人物介绍 黎向群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书法史副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服务组书法教育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篆刻委员、岭南印社副社长兼专家库成员。著有《岭南历代书法名家》《岭南篆刻》《小闲字课》等。

■袁登道 “餐秋菊之落英”

■易大厂 “屈向邦章”

第三届岭南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收录在该次研讨会的论文集中的五十余篇论文,分别从岭南印学、岭南印人、古代篆刻、明清流派、现代篆刻乃至印学用字考据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广东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服务组书法教育专家、岭南印社副社长兼专家库成员黎向群表示,“岭南印学逐步形成‘百花齐放’的研究格局”。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岭南篆刻艺术流派的研究成热点

岭南印人印作的选题成为焦点

收藏周刊:从这一次研讨会的研究内容来看,有哪些热点?

黎向群:本届岭南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作者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参与面越来越广,论文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逐步形成“百花齐放”的研究格局。而岭南篆刻艺术流派的研究也成为了热点话题。一直以来,印学界认为岭南的篆刻艺术流派生成的时间定在清代末期,即以黄牧甫入粤传授印艺,将“黟山派”的形成作为时间节点,命名为“粤派”。岭南篆刻艺术,是中国篆刻艺术史的组成部分。岭南印派是岭南地区的重要的篆刻艺术流派,是“传统派”“东塾派”“浙派”“邓派”“黟山派”相互交融的复合体,具有兼容的艺术特征。《岭南篆刻艺术流派生成的人文因素及其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一文认为,“我们从时间空间来看,‘黟山派’是在某一时期形成的产物。但从整个岭南篆刻发展史来看,岭南篆刻流派生成应在明末清初,名称定为‘岭南派’较为合适。”并指出存在问题与不足。一是“岭南派”代表印人移居中国港澳台及海外。他们很少参与内地活动,未能形成一股合力,从而削弱了广东的整体实力。二是岭南印学史研究成果突出,篆刻创作仍处于弱势。岭南印学研究仍在通史、印人传等方面用功,应将视野放得更开阔,站在全国印学史的高度,研究领域应拓宽至中国港澳台及海外。三是广东的篆刻创作仍处于弱势,广东的“岭南派”老一辈印人先后去世,广东的篆刻创作与研究,较之于江浙、中原、上海、中南等地区理论与创作,显得更为弱势,印人群体不够壮大。俞栋、王晓暾的《式微与中兴:重振岭南篆刻之思考》一文,为重振岭南篆刻提出了如下建议:一、重在打造名家名社;二、培养新人;三、讲好岭南“故事”;四、持续的资源投入。

收藏周刊:他们围绕岭南篆刻艺术流派具体有哪些方面研究?

黎向群:岭南印人印作的选题成为焦点,大多数作者都集中在研究邓尔雅。一部印学史,首先是印人的历史,这方面入选的论文就有6篇,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包括周扬的《粤派篆刻对“现代性”的探索——从黄牧甫到邓尔雅》、李维的《试论邓尔雅篆刻艺术》、刘耀桢的《黟山遗风下邓尔雅篆刻得失——兼谈其对当代篆刻发展的启示》、杨庆的《“作此与众异,奇觚在急救”——论邓尔雅篆刻中的求变意识及其成因》、刘昊的《横竖都做几何看——论几何图案在邓尔雅篆刻中的应用》、邓金翔的《邓云霄及其家族篆刻艺术传承脉络——兼论容庚兄弟印学渊源及思想》。他们以粤派篆刻的“现代性”为切入点,对黄牧甫、邓尔雅的印章艺术及邓云霄家族传承脉络诸方面进行深入探析,揭示邓尔雅篆刻艺术启示在于“学在字外功”。从黄牧甫和邓尔雅身上所体现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探析当代篆刻发展“急、过、躁”的弊端,认为当代印人不断向展览体靠拢,却没有文化作支撑;存在未有足够摹印根基便急于创作,对篆刻艺术未有足够的敬畏之心以及难于权衡的情况。

黄牧甫易大厂成印人研究重点

收藏周刊:对黄牧甫的研究如何?

黎向群:沈天者的《黄牧甫印文省减现象探析》,深入分析了黄牧甫篆刻艺术省减的类型、理据分析,鼓励借鉴黄牧甫篆刻文字省减的方法技巧,同时提倡印人加强文字学修养、穷究偏旁,深加考据。王小艳的《冯康侯印作边款探论》一文,从边款作为探索切入点,配以丰富的图片资料,生动全面地体现出了冯康侯篆刻艺术成就。杜志强的《番禺潘氏三世集古印谱知见版本初探》一文,从潘氏(潘有为、潘正炜、潘仕成)三代集古印谱入手探析《看篆楼印谱》的流传情况,辨疑明证。林旭升的《黄霖泽〈铭雀砚斋印存〉研究》一文,以《铭雀砚斋印存》为着眼点,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此印谱所在时代的背景及意义,以及阐述里面所包含的印学思想。

收藏周刊:对易大厂的研究也是本次一大亮点?

黎向群:对易大厂的研究,也是本次的重点。比如王炳学的《岭南印学对民国印坛的影响和贡献刍议——以易大厂为例》、有洪权的《四载识翁——易大厂与王秋湄交游考》和梁嘉俊的《易孺——以古为新的岭南四大印家之一》。在民国,易孺在岭南印坛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上承陈澧、黄牧甫,下启简经纶,简经纶深受易孺的影响。周子牛的《陈师曾篆刻实践中的岭南情结》一文,论述陈师曾与岭南篆刻名家乔大壮、寿石工交往,再加上其乔迁北平之后,浏览了众多岭南篆刻的元刻本,“岭南情结”是促使其走出“吴派”篆刻风格的主要原因。苏壁郎的《刀笔深致焕精工——莫铁篆刻略论》一文,阐述莫铁从艺生平以及从艺痕迹,以及其在近现代对岭南印坛的贡献,尤其是其玉印篆刻的成就。李佩谕的《何绍甲生平、结社、交谊及其篆刻艺术》一文,详细论述了何绍甲的生平及其印学观和篆刻艺术。

用字考据在印学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

收藏周刊:本次研讨会还有哪些可圈可点的?

黎向群:孙智胜的《论商周甲骨文之纹饰》、林万裕的《秦封泥的艺术特点及其对晚清印风的影响》、庄千恒的《鸟虫书纹饰源流及特征——兼及近现代篆刻创作中的应用》、徐发的《陈介祺与〈集古官印考证〉》、徐晴的《姜宸英与程邃之交游考——兼谈姜宸英的印学思想及其价值》、沈必晟的《黄牧甫汉上金石交游考》、郭君浩的《乔大壮篆刻创作探讨以及对台湾印坛的影响》、谢俊峰的《来楚生对近代篆刻艺术的发展》、罗继续的《李滋煊创建终南印社及其篆刻教育理念和方法》等都分别有自己独到的研究角度,而姜修翔的《汉印文字笔画简化现象探析》和李飞的《古文印章校释六则》,则从用字考据的角度分析,这在印学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姜修翔探析了汉印文字的笔画简化的类型以及每种类型再细分各种情况,揭示了汉印文字简化的一般规律。李飞分析了古文印章错误的原因,提出在释读古文印章时先要熟悉古文字形,抓住其主要构字结构,也要关注字书本身的错误,同时要熟悉典籍,了解印文的辞例。

收藏周刊:本届还有一些特邀专家的研究成果?

黎向群:本届特邀孙洵、李海、陈道义、吴晓懿等专家学者的论文,其中万瑞杰和我均荣获首届中国印学奖·颂契奖。孙洵的《古不乖时 今不同弊——论罗叔重诗文书画与篆刻创作的理念》一文,详细论述了罗叔重的生平、诗书画印的艺术成就。李海先生的《汪新士篆刻边款艺术探微》一文,阐述汪新士在边款艺术上广纳博涉,开历史之新风,详细地探析了汪新士边款的类型有十种,并解析了各种边款的刻法。陈道义先生的《晚清吴门集古印谱及其印学研究与考证》一文,全面梳理了吴门集古印谱及其印学研究与考证的情况,并以此作为重新进入学术范畴的学术现象,充分肯定其内含的人文素养。

万瑞杰先生的《志于道,游于艺——论黄牧甫篆刻的学术性与文化传播性》一文,全面地诠释了黄牧甫白文、朱文印的类型及艺术特色、黄牧甫篆刻艺术的社会传播性。吴晓懿先生的《达堂印学的文人情愫与艺术成就摭论》一文,全面地阐述了马国权的印学师承、金石交谊、印学理论成果、篆刻艺术成就。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