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曾宪锦:永葆对艺术的赤子之心
日期:[2020-01-05]  版次:[A14]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简介 曾宪锦 生于1963年,广东潮州人,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高级研究生进修班、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空军美术书法研究会艺术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第九届理事,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南部战区空军政治工作部创作室专职画家,广州大学客座教授。

■《古风遗韵》180cm×140cm

■《南疆前哨三》180cm×140cm

■《暖春图》288cm×180cm

■《天涯共此时》188cm×140cm


走过一段长长的斜坡,在广州天河龙洞一个小区会所的二楼,曾宪锦的画室窗外郁郁葱葱,闹中取静,那是他一天中呆时间最多的地方。少小从戎离家,但清晰的家乡口音让人感到很亲切。这位成长于潮汕地区的军旅画家,谈起艺术,就像进入了回忆的隧道。在他的脑海中,不时浮现小时候条件艰苦,却坚持画画的单纯和快乐。

从家乡广东潮州到河南,又回到广州,数十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曾宪锦对艺术的拳拳赤子之心,却从未改变。“绘画给予了我感受世界、感受生命的新方式。”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小时候点着煤油灯 调色画画

曾宪锦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得益于美术氛围浓厚的潮汕水土,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当时农村在重大节日会请戏班唱戏,戏班布景需要做宣传,村里会写会画的很少,年仅十岁的曾宪锦就参与了戏班的宣传,并逐渐成为主力。

儿时的记忆中,画画在生活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内容,“那时一张宣纸几毛钱,但是我们也买不起。”生活的拮据并没有阻挡曾宪锦的绘画热情,在干农活之余,他卖过豆腐、油条、冰棒,攒下来的钱换成了一张张画画的白纸。

直到上初中,曾宪锦才慢慢了解到原来绘画分好几种,有国画、水彩等等,但那个时候的他,对画画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一天不画就手痒”。那时还没有点灯,他就点着煤油灯画,“煤油灯比较暗,所以有时调出来的颜色不太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赞赏,我对画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初中毕业,曾宪锦毅然选择从戎,不曾想,绘画这一爱好竟成了此后在部队得到“优待”的原因。

他有军人的刚毅,

也有文人的散淡从容

在曾宪锦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在绘画创作的专业道路上,他先后求艺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高研班、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

在军队30多年,随着部队整编、工作的需要,岗位多次变动,走南闯北,给曾宪锦增加了许多创作素材。而进入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则完成了曾宪锦对军队最高艺术学府的追求, 曾宪锦调入南部战区政治工作部文艺创作室任专业创作员(专职画家)后,曾多次为军队众多大型重要公共场合创作,为军队基层文化服务做了大量工作;参加军内外大型画展,多幅作品入选、获奖,在部队荣获三等功三次……

1月9日,曾宪锦将在家乡潮州举办个展,展出其近年来的60余幅扛鼎之作。正如画展前言所述:润泽的水土使得草木华滋、葱葱茏茏、满山的绿、遍野的翠。曾宪锦笔下家园中构筑的图式,不论是城镇风光抑或是乡野情调,无不是对家园深沉的怀念,更是心灵的观照。

曾宪锦作为一位军旅画家,不仅有军人的刚毅,还多了一份“文人墨客”的散淡与从容。他的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全国第十届美展、全军美术大展,并多次获奖。

他的创作既有北方的深沉、雄浑,又有南方山水的清新、秀雅,极具个人风格。

他深刻地记得当年在读解放军艺术学院时先生的谆谆教诲:“画画者不可求名利,也不必刻意求新立异,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将传统的笔墨吃透,将自然的物象细细修悟,随后的求变,将会水到渠成,厚积而薄发”。这不正与黄宾虹先生常说的“学艺不可求脱太早”以及李可染先生的“实者慧”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乎?

而他,也正是如此实践于生活中、创作中。对于未来的创作期许,曾宪锦在上下求索中仍葆有一颗赤子之心。

名家点评

他面对大自然幻变的万种风情的真切体验,付诸言语之间,未有张狂的撞击,他总是平和、婉约柔情、可感可信地诉说,就像那种凄切撩人心扉的小牧歌,引发我们的思绪,对祖国、对故乡对平凡景物遐想,并让这种思维随云烟弥漫在山山水水之间,飞越消浴在那种难辨的晨色雾影之中。

他吹着悠长低回的小笛缓缓地走着。不过分扬浅的飞动和颜色的跳跃,将一切融合在结构和形体的阴阳向背起伏变化之中,将平凡的美形成一种无形的张力,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难忘感受。曾宪锦用这种方式通过表象世界的移情来传达自身深层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引发人们对自然对人性深层本质的思考。

他接受过南北两地的美术教育,在师承基因和传统的承接中杂汇着宽泛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语言词汇,自然有着北派的豪壮之气和南方的温润之韵,他苦苦地探索、苦苦地磨炼,先博后专,在功力、生活、思想、修养诸方面整合出一种优势,使自己的作品开始显出一种能融合中西、贯通南北、中庸雅致、温和而充荡理智和达观的儒雅气息。

——许钦松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看宪锦的山水画,固然也看其意境和图式,但第一的,我个人认为,是看他的笔墨。宪锦少年的师心自悟和青年的院校深造,所给予他的训练,是极全面的,用我开玩笑的话来说,山水画的十八般武器,他什么都会,不论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都可以使得呼啸生风,这是当今许多“风格化”青年画家所望尘莫及的。过早“风格化”的青年画家们,专攻一招一式,有如打醉拳或螳螂拳,好看固然好看,但套路太窄,功夫不扎实,真的对打起来,许多姿势“银样蜡枪头”,使不了几下,更遑论换大刀长矛了。

曾宪锦的山水画,源自古法,唐工清意兼收,北派南宗并辔,古法今法通融,此其一也;其二,看宪锦的山水画,第一先看他的技术,技术又先看他的笔墨,或疏朗,或密集,或清秀,或浑滋,或工整,或写意,笔笔皆有来历,这更是潮菜,不仅有果仁或虾仁,更有包装虾仁果仁的“雀巢”,每根油炸芋条都是香喷喷的。

——雷铎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所研究员、广州艺术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