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将缺血性中风残障率由40%降低到17.9%
日期:[2020-01-11]  版次:[A04]   版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字体:【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许能贵研究员。

广中医科研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许能贵研究员领衔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了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领奖时,55岁的许能贵情绪激动,不知道他经历的人,不能理解他的感慨:原来步履尚有些蹒跚的许能贵,自己也是一名靠针刺疗法而恢复的中风患者……为了冲击国家科技进步奖,许能贵为此已经奋斗近30年。

■文/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吴蔼玉 杨楚薇 通讯员 肖建喜 ■图/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自己给自己扎针治疗”

5年前的跨年夜,因科研项目独自留在广州家中的许能贵,出事了。

“我没有高血压,没有高血脂,没有高血糖,我自己就是搞中风研究的,自己却中风了,说出来大家都不相信。”时隔数年,回想起自己中风的经历,许能贵自己依旧不得其解。一旁熟悉他的工作人员提醒:“可能是太累了!”

许能贵还记得,那是2014年12月31日晚上11点多,躺在床上的他突感自己左侧身体不受控制。他努力地想从床上起来,却重重地摔倒在地上。他马上意识到,自己中风了。

他想喊,已经出不了声;想伸手拿手机,却也动弹不得;短信来了、电话来了,他听着外面迎接新年的烟花声,心里开始绝望起来,“恐怕我是见不到新年的太阳了。”

恍惚中不知道过了多久,门被重重地踹开了,有人冲了进来,得救了!原来远在国外的太太每天都要给他打电话,但那天他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感觉不妥的太太才请人到家中查看。

虽已尽快送医,但许能贵也错过了6小时的黄金抢救期,无法溶栓。不少前来会诊的专家都说情况不乐观,可能要坐一辈子轮椅了。

“那就自己给自己针刺治疗!”不服输的许能贵,暗暗下定了决心。他调侃道:“从老鼠到猫到狗到猴子,做了那么多的实验,最后自己给自己造了个模,自己给自己扎针治疗。”

凭着顽强的意志,许能贵一方面坚持针刺治疗,一方面加强功能康复、器械锻炼,走路训练,即使步履蹒跚,汗透衣服,也全然不顾。

奇迹也由此诞生了,2015年5月1日,还在恢复期的许能贵出院返工了!放不下科研项目的他,第二天一早就直接从医院启程,前往北京参加了项目专家论证会。

如今,许能贵既是学校“双一流”重点学科中医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又是学校副校长的他,依旧是每天行程满满的“拼命三郎”。他自我感觉状态很好,同事眼中他也依旧精力充沛、雷厉风行。

“在广东从事中医药事业大有可为”

许能贵研究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时间,已近30年了。

1983年,针灸专业在全国首次招收本科生。就是这一年,许能贵被调剂到了安徽中医学院针灸专业。

1991年,研究生毕业的他被留校在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当时针灸经络研究所名家云集,导师告诉我,我得有个方向并坚持下去。而当时临床上针灸科治疗中风的病人最多,效果也很好,但研究这个的很少。”于是,他选定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为研究方向。

1998年,他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针灸推拿学专业博士学位。“岭南文化根基深厚,中医药的发展舞台大、平台广、水平高。在广东从事中医药事业大有可为。”博士还未毕业,他就放弃原单位的优厚待遇和事业基础,举家迁到了广州。

2001年,他如愿调进广州中医药大学。很快,他主持研究1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003年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制及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未来要形成标准,造福更多患者”

厚积薄发。在2005年、2013年,团队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方面的研究两次获得国家类奖项后,团队开始冲击国家科技进步奖,2015年首次申报,2017年再次申报,直到2019年终于申报成功!

这是广州中医药大学15年来的首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也是建校以来的首个针灸方向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针灸学是中医学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世界上认同中医药都是从认同针灸开始,目前世界上有18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针灸。”许能贵创建了以“通督调神针刺法”为主体的缺血性中风偏瘫的分期治疗方案。经国内外多中心、大样本循证医学研究证实,该方案可使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残障率由国际上的平均40%降低到17.9%。

“我们申报病例数是3900多例。临床疗效确切,我才花大精力来做研究。”许能贵强调说,“未来还要进一步降低致残率,然后形成标准,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全球推广应用,造福更多患者。”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