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写意画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
日期:[2020-01-12]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齐白石 十二生肖:墨鼠

■黎雄才 小鸟

■齐白石笔下的昆虫 本版图片为广州艺博院提供


当代很多画家已经很难达到齐白石、黎雄才的艺术高度

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接受收藏周刊专访表示:

日前,“美意延年——齐白石的艺术世界”在广州艺博院举办,几乎同期,“重师造化——黎雄才的寻源之路”也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齐白石作品南下,黎雄才作品北上,形成了很好的南北文化交流的现象。作为国内重要的美术机构——北京画院在两个展览中起到了核心的推动作用,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接受收藏周刊独家专访时表示:“齐白石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大家,黎雄才是20世纪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大家之一。”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齐白石是诗书画印之集大成者

收藏周刊:当我们再次面对齐白石作品时,我们要借鉴他什么?

王明明:中国的文化自信源于五千年文明史中不同领域留下的代表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瑰宝。我们在寻找20世纪中国画的最高水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画家中发现,齐白石就是最杰出的代表。

收藏周刊:那就涉及该如何去看待齐白石作品的问题。

王明明:在上百年的中西文化对撞之后,绝大多数人对中国画的认识往往是模糊了。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画一直被认为是落后的,需要借助西方很多观念和技法来改造。以西方观念艺术切入的中国画改良,中国画更加多样化,但又有与其他画种趋同化的倾向,丢失了中国画的独特性,更谈不上表现笔墨精妙,虚实、留白,乃至书法在画中的体现,诗词、图章的运用,以及独特的中国意境的体现。齐白石的艺术成就是诗书画印之集大成者,我们在全国不同地方展出齐白石的艺术精品原作,是想让更多的观众和专业人士能够了解齐白石作品的意义和对中国画发展的思考。

收藏周刊:对齐白石的影响力如何评价呢?

王明明:齐白石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大家。不仅是题材的广泛,他的作品还代表着20世纪中国画的最高标准。他不仅在中国有影响力,他的作品还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在齐白石生前就流传很多作品在海外并得到广泛认同。北京画院近几年推动齐白石走向世界,比如到日本的东京、京都国立博物馆,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美术馆,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以及希腊雅典举办展览,国外的朋友反应热烈,他们为这种独特的中国艺术所感动,他们说齐白石画出了他们所见到的,他们感到非常亲切,了解了中国画。

黎雄才的昆虫跟齐白石的不一样

他有岭南传统的一套独到的方法

收藏周刊:在2011年,“百年雄才”展览在北京举办时,您还召集过北京画院的画家到中国美术馆看黎雄才的“昆虫”等小动物题材,在您看来,黎雄才笔下的昆虫小动物与齐白石的相比,有什么异同?

王明明:黎先生是一个非常全才的画家。那年我看了黎雄才先生的展览之后,惊讶其有如此之多的昆虫题材作品,于是决定在我们研究20世纪美术大家系列里,把黎雄才先生也作为重要研究的对象。而这次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的“重师造化——黎雄才的寻源之路”则把黎先生的一部分手稿、写生作为主线研究。

收藏周刊:前辈们已经把昆虫题材画得如此精彩,后代再画这类题材,是否需要另辟蹊径才有出路?

王明明:我觉得这种观点是比较片面的。比如20世纪画昆虫的几位,齐白石、黎雄才、王雪涛等,他们都有所不同,各自精彩。在展览上,我仔细看了一下黎先生的昆虫,他表现的跟齐白石的确不一样,他从居廉、居巢那里汲取的岭南传统,有一套非常独到的绘画方法,画出了自己的风格。他们之间有很多共性。首先,他们对事物都有精微的观察力。黎雄才笔下有一张萤火虫,画的是正面和翻过来的侧面,画面中微妙的变化画得非常精彩。具有当下的画家难以达到的高度。其次,他们都具有相当惊人的记忆力和笔墨表现力。在细致观察后,通过精微的笔墨手法捕捉并表现动物的生动一面,他们的草虫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共性就是中国画的大规律。

收藏周刊:为什么他们能达到这一点?

王明明:他们是靠记忆,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他们面对的是真昆虫,活着的昆虫,而不是依靠照片或是其它现代科技。

我们对中国画的理解

一直未有进入本源

收藏周刊:为什么说当代的画家很难做到这个高度?症结在哪些地方?

王明明:当下的很多画家试图借助的东西太多了,照片拍摄、电脑制作、喷绘去创作,很多作品尺幅巨大,也画得很精微,但为什么不那么感人呢?因为呈现出的并不是通过画家内心的理解去表现的,无法让观众跟作品产生共鸣。画家源于生活是对事物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并不是表面的形式,中国画更需要人文修养和笔墨理解的表现力。现在参展的都是工笔居多,因写意画难度大,大部分人已经抛弃了写意画,写意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收藏周刊:齐白石先生既有非常精微的小昆虫,也有用笔豪迈的大写意,这种跨度在当今画坛也是少见的。

王明明:对,这是他的创造,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画,他从传统中来,他从生活中来,他观察得很细,最后,发展到自己用大笔大墨表现花鸟或用精微的、超乎所有工笔技法去表现草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收藏周刊:虽然说齐白石篆刻、书法、写意花鸟都备受追捧,但对于他的山水,却有不少人保留意见。

王明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五出五归”去游山历水,实际上,他最后是找到了一个突破传统的观察方法。齐白石在当时的年代中很多人并不认识及认可,但为什么几十年后的今天,却可以被推到如此的高度?因此,时间是检验艺术的关键标准。单看齐白石的《借山图》,就能感受到他的高明之处。虽然《借山图》有很多的样式,但他的构图、用笔的大胆,他对山水笔墨的理解与留白的处理,完全不同于其他人,这就是他的创造力。我从6岁学画后,就没离开过毛笔,到现在已经60多年,但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对中国画的理解一直没有进入到本源,因为我们一直在批判。这两天我在看黎雄才先生的作品,越看,发现它的价值越高。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那些毛笔写生,现在看仍然是带有温度的,非常感人。他从东洋回来后,一直坚持自己的路,又有强烈的岭南意识,他对生活的理解、掌握的笔墨功夫和表现力,他是20世纪美术的一座高峰。真正的艺术家的价值是在他的身后,经过历史的洗礼才能留下。

中国画需要用一辈子去“养”

收藏周刊:这两年,我们围绕书法跟中国画关系的话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很多画家认为书法并不重要了。

王明明:认为不重要的,那永远进不到中国画的本源。北京画院也做过“没有书法的中国画能走多远”的课题研讨。书法和中国的笔墨之间的关系太重要了。没有书法的功夫,不可能画好写意画。为什么现在很多中国画笔墨都是浮在纸上,这与书法有关。我6岁拿着自己的书法去见李苦禅老师,他拿过我的书法,正面后面都看,他就看有没有力透纸背。黎雄才先生的很多画,包括一张小小的速写,都是入纸的,因为他的书法好!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中国画的核心是什么?

王明明:中国画最核心的问题,不完全是笔墨功夫,而是“养”,需要用一辈子去养。每一天都去吸收不同的东西,才能把中国画养出来。凡是20世纪能成大师的,都能证明这一点。

简介

王明明

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