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智集团的帮扶印记 被贫困村刻在石碑上感恩(2)
日期:[2020-01-22]  版次:[T09]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十六)]   字体:【
■阳山县黄竹村的产业扶贫示范种植基地里,枸杞叶种植产业丰收。

建设美丽乡村 路通了财也通了

变化最大的要数梅县横庄村。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该村横庄河河畔建成一河两岸景观,新铺就的栈道沿河延伸入村,俨然是横庄村一道亮丽风景线。

新快报记者走在村道上,总会听到路人赞叹:“横庄村近年来变化太大了,村变美了,尤其是脚下的路,变得宽阔平坦,不再坑坑洼洼。”

横庄村所在的隆文镇,正是梅州有名的柚子产区。在村里,家家户户靠种植柚子为生,每逢秋天产季都将大批柚子运到外面卖。外人只知横庄柚子甜美,却不知运输途中的艰辛。2016年,广智集团干部陈洪波到横庄村驻村扶贫,看到农户推着装满柚子的手推车碾过坑洼、狭窄的土路,才能将柚子送上停在村口的货车。

于是,陈洪波等多方筹集人居环境改善项目资金,启动道路硬底化建设。三年来,从横庄村围肚村到天保堂,从桥头巷到上楼巷、从岗头小组到思永居小组,一段又一段村路在施工中扩大到6米宽,并铺筑硬底水泥路面。这些硬底化的村道,经过村民、贫困户家门口,接驳到柚林,方便了大家出行,也拉近了田间到运输车的距离。

“现在,外面的收购商来收购我家柚子就更方便了。”69岁肖照达是低保户,10年前,他唯一的儿子不幸意外身故,留下年仅3岁的孙子。而后儿媳改嫁,他只好独力拉扯孙子长大。老人家以种柚子为生,虽有100多棵柚子树,却缺少劳动力管理。

“我年纪大了,除了种果树感到吃力外,把收成运出去也十分艰辛。现在路修好了,收购商的车终于可以开到果园来了。”在老人眼中,路通了,财也通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强烈了。

而村干部肖镇海认为,广智集团在横庄村实施的道路硬底化工程,守住了二十几户像肖伯一样的贫困户生计。“为了感恩广智集团的帮助,村委在几个路段分别立下了‘功德碑’以让后世子孙铭记帮扶企业热心公益的善举。”

让肖镇海感到意外的是,广智集团的帮扶犹如抛砖引玉。去年春节,有乡贤回乡探亲,看到村中的修路工程。当知道是广州的企业前来帮扶后,有不少人开始加入,1000元、2000元地捐赠出来,为家乡建设出一分力。“民心凝聚,不正是乡村振兴的好开端吗?”肖镇海高兴地表示。

一个都不落下 为贫困户扶志扶智

一枝一叶总关情。凭借精准扶贫的工作业绩,广智集团扶贫干部在落实帮扶措施上交出了成绩单。在新一阶段的扶贫工作上,扶贫干部仍在“精雕细琢”打磨帮扶成效。

阳山县石坳村背靠海拔900米的山地,如今在山下居住的村民,90%是从山上异地搬迁的移民。在石坳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65户173人,其中有26户贫困户,因为年迈、体弱、疾病等原因,仍居于山上。他们是扶贫干部梁耀峰和村支书彭剑华最牵挂的对象。

元旦刚过,石坳村驻村第一书记梁耀峰和彭书记又驱车走在盘山路上。他们要探访的是在新一轮中被发现家境陷入困难的钟淑玲一家。

其实,钟淑玲的家庭本来不贫困。她在县城打过工,丈夫也在发展家庭种植产业。2018年,钟淑玲刚生下宝宝不久,丈夫突然罹患重病。没想到,钟淑玲倾尽所有为丈夫治病,也没有挽救回他的生命。在孩子刚满三个月不久,钟淑玲的丈夫便去世了。如今,她一人照顾孩子和70多岁的老父亲,还要独力偿还丈夫治病的欠债。为了节省开支,她只好举家搬回位于石坳村半山的祖屋居住,生活艰难,可谓家徒四壁。

去年,梁耀峰在每月一次的入户走访中发现了钟淑玲家的情况,经过精准识别和调查,将她纳入精准扶贫帮扶对象。“原本以为没有人来帮我了,没想到扶贫干部和村干部这么及时发现我的难处。”谈起帮扶,钟淑玲两眼泛红。

广智集团扶贫干部工作细致,贫困户都有“一户一档、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对钟淑玲一家的帮扶办法也不例外。“玲姐一家是因病致贫,但并非没有劳动力。”梁耀峰发现,钟淑玲十分勤劳,照顾着孩子和老人,开辟了菜园、茶园,还到附近果园打散工。在他和村干部联系下,今年5月,钟淑玲成为村小组的保洁员,不仅可以在家门口上班,每个月还有1000元工资。同时,钟淑玲得到扶贫干部分发的30多只扶贫鸡苗,养的鸡过年前就可以卖个好价钱。今年年初,梁耀峰再次探访时,钟淑玲欣喜地告诉他:“我们家有一部分债务已经偿还了,只要继续努力,好日子总会回来的。”

扶贫就是将贫困户扶上马,再送一程。对于广智集团扶贫干部而言,激发贫困户本身的内生动力,才是帮助他们达到脱贫目的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要贫困户肯干,我们就会努力链接资源,不管新增贫困户,还是以往在册登记的,一个都不掉队。”梁耀峰表示。

扶志也要扶智。三年来,广智集团扶贫干部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开展劳动能力培训活动,比如,组织开展种养技术、政策法规、电工等转移就业主题培训活动,提升村民素质,强化脱贫意识。还在四条帮扶村,根据贫困村办学条件,共投入近36万元改善小学教学设施和环境,为111名贫困学子发放共计15万元助学金。迄今已有近750人次接受培训教育,达到“扶贫先扶智、扶智促脱贫”的效果。

拓展产业出路 打造“带不走的扶贫队”

1月18日,春节脚步临近,人人归心似箭踏上返乡之路,扶贫干部仍驻守在岗位,研究节后下一阶段的扶贫工作。

贫困村要走得远,在脱贫之后“续航”靠的是产业支撑。在广智集团帮扶的村,不管是横庄村,还是黄竹村、元江村、石坳村,过去都面临产业单一、村集体收入微薄的问题。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扶贫干部一直调研、做实验,研究让帮扶村持续“造血”的办法。

在上一阶段,横庄村、黄竹村、元江村、石坳村分别通过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接入电网销售系统,让四村分别获得稳定收益。以横庄村为例,该村的光伏扶贫三年来带来了超过11万元收益,使村集体经济逐年壮大。

然而,扶贫干部继续发掘乡村的潜力,打造出“一村一品”产业,以消费振兴帮扶村产业。

如今,在黄竹村的枸杞叶扶贫产业示范种植基地,枸杞叶收割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去年,这片基地产值已经达到1100万元。“很多村民看到种植基地的成功,已经在家中跃跃欲试种植枸杞叶。我更希望,产业能带动更多贫困户加入种植,靠自己双手改变命运。”黄竹村第一书记陈兴辉表示。

梁耀峰则和石坳村的党员种植户周家旺达成协议,依靠其砂糖桔种植基地,带动贫困户优先就业,并由周家旺向贫困户输送种植优质砂糖桔经验……一次又一次集思广益之下,扶贫工作没有休止符。正如90后驻村书记陈兴辉所言:“帮扶就要帮到底,就算有一天我们结束扶贫任务,也要先为帮扶村留下‘带不走的扶贫队’,引领乡亲们和乡村走得更远,更好。”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