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东医务人员院内零感染
日期:[2020-03-01]  版次:[A03]   版名:[重点]   字体:【

“不打无准备之战,而是打有准备之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感科主任、主任医师邓子德

新快报讯 记者 何生廷 黎秋玲 龚吉林报道 2月2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第35场疫情新闻发布会。据介绍,截至当天16时,广东的出院患者破千例,清远、河源、汕尾、潮州四地市实现了住院患者清零。截至目前,广东保持着全省医务人员院内零感染的纪录。

广东治愈出院病例破千

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医疗救治组副组长、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刘冠贤介绍,截至2月29日16时,广东全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349例,累计出院1003例,累计死亡7例。

刘冠贤提到,广东云浮市依然保持零确诊病例的纪录,继清远市率先清零住院患者之后,河源、汕尾、潮州等三地市也陆续实现了住院患者清零。

目前,全省出院患者中年龄最大的是86岁,最小的仅为2个月,累计已有12例危重症患者和104例重症患者出院;收治的10例外籍人士全部痊愈出院。

随着出院患者的不断增加,广东也不断加强对出院病例的跟踪随访,逐步规范管理。刘冠贤说,目前已提出“五项要求”,要求各定点收治医院准确把握出院标准,定点医院开设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专科专家门诊,提供咨询、检测服务;其次对病例出院后要在当地医疗机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至少14天,其间第7天、14天复查鼻咽拭子+肛拭子核酸检测。

广东“不打无准备之战”

刘冠贤介绍,广东高度重视感染防控和医务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疫情发生以来,采取了各项严密的科学防控措施,努力避免院感事件发生。截至目前,广东保持着全省医务人员院内零感染的纪录。

在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广东各医疗机构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医疗机构感控督导员制度是广东一大创新,目前已在广东多个医疗机构和广东赴湖北各医疗队广泛推广使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感科主任、主任医师邓子德说,早年广东抗击非典过程中,曾有不少医务人员感染。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东迅速行动,做了包括应急培训、防护物资储备、医护人员操作流程、院感培训等准备。

“不打无准备之战,而是打有准备之战。”他说,疫情发生后,广东通过电视、电话会议在短时间内培训了全省1万多名医护人员,让医护人员经过培训后再上岗。“目前,广东没有出现因为救治新冠肺炎病人导致医务人员感染的情况,取得阶段性成绩。”

邓子德表示,为了进一步加强一线医护人员的感控意识,医院尝试建立感控督导员,专门设置了感控督导岗位,由10-30名专职督导员组成。随后,广东省卫健委总结各个医院行之有效的办法,形成常态化的感控督导员制度。

“感控督导员的职责是用眼看、耳朵听、大脑思考,发现医务人员在防护方面的薄弱环节,以及在隔离病区的消毒措施不足,及时发现改正,做好院感工作,防止医务人员被感染。”邓子德提到,督导员制度是广东的院感防控品牌,目前省卫健委已将其作为常态化工作,成为广东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常设的制度。

广东有足够的核酸检测能力

关于核酸检测,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卫平介绍,目前新冠肺炎患者确诊、出院均要进行核酸检测。如今虽然有了抗体快速检测试剂,但核酸检测暂时不可替代,抗体检测试剂盒可以作为核酸检测的重要补充。

他指出,在所有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期间,以及病人出院后的随访,都要做核酸检测,尤其是在医学观察期间,需要通过核酸检测及时发现一些没有出现明显症状的病人。

“广东的核酸检测是足够的,目前在广东疾控中心、医疗机构、一些检测机构都可以检测,一般当天可以出结果,由于广东很强的核酸检测能力,目前没有出现疑似患者因为这个原因,而导致确诊时间延长,或者出现待检测的病人积压的情况。也没有因检测不足导致延误确诊和治疗,使早诊、早治落实到位。”蔡卫平还告诉记者,广东援助湖北医疗队大力推动荆州各市县普遍获得核酸检测能力,提高当地的检测能力,为全国抗击疫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去医院看诊担心交叉感染怎么办? 医生建议:预约挂号 减少陪护人员

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广东各大医疗机构也逐步恢复日常诊疗服务。对于普通市民来说,疫情期间,有不少人去医院看病有顾虑,害怕交叉感染。

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覃铁和建议,市民无论是看门诊也好,急诊也好,去医院之前最好预约挂号,按预约时间到医院就诊,减少人员聚集和交叉感染的几率。如果陪老人家看诊,要主动减少陪护人员,“不要一窝蜂到医院去”。医院均设有预检分诊,有流程图,市民去到医院主动配合体温测量,佩戴口罩。

覃铁和提到,“目前广东每个县(市、区)都设有发热门诊。如果你的体温超过37.3℃,要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医,可以早诊断。如果没有发烧,出现干咳、气促等呼吸道症状,也要去看,不能因为害怕耽误治疗。”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