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迪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任东西部协作医疗卫生对口帮扶驻毕节专家市域内医疗协同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广州市卫健委派驻贵州毕节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组组长
黄迪成长在一个名副其实的医护大家庭,从父母到丈夫,全家有20多位医务工作者。她对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深刻认知,源于发生在身边的一个又一个真实故事。高三那年,眼见父母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她很坚定地填报了医科专业,博士毕业后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去年9月起,远赴贵州毕节市践行医疗帮扶的黄迪又有了另一个身份——广州女扶贫干部。
吃过团年饭 医生夫妻分赴战场
大年三十,广东阳江市,黄迪与家人一道吃了团年饭,然后挥手道别。“父母、丈夫,还有3岁半的儿子,大家都很开心,没有将要分别的忧伤。”为了赶时间,黄迪将年夜饭提前到中午,下午三点,她拖着行李箱,和推着小单车的儿子一起出门,“妈妈,你还是去贵州吗?”儿子仰起头问,黄迪笑着点头,“是,妈妈去扶贫,还要帮生病的小孩子治疗,你要听外婆的话,夏天我带你去看妈妈工作的地方。”
自黄迪2019年9月加入援黔医疗队,3岁多的儿子已经对“贵州”“扶贫”等词语非常熟悉,尽管他不知道贵州的山有多高,路有多险,更不了解“扶贫”是何意,但他会告诉身边的小伙伴,“我妈妈在很远很远的贵州工作,帮那里的人治病。”第一次听到幼儿园老师转述的这些话,黄迪眼眶湿热,“他还小,我相信孩子长大后,会更深刻地理解妈妈为什么在贵州,为什么要扶贫。”黄迪告诉新快报记者,自己的丈夫也是一位医生,经常值夜班,能陪孩子的时间也有限,去年从广州出发去毕节前,她专门把儿子送到阳江外婆家,拜托老人家照顾。夫妻俩原想利用春节假期好好陪陪儿子,但突发的疫情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我丈夫也是主动要求年初一进入隔离病区。”黄迪说,自己的爸妈同样是医生夫妻,尤其是父亲,退休前在疾控部门工作,加之两位老人2003年都参加过抗非典战役,所以无须做任何解释,他们知道儿女的职责,也知道关键时刻,小家与大家该怎样权衡轻重,“爸爸还在安慰我,让我放心,他们一定能照顾好宝宝。”
走进隔离区 白衣执甲守护生命
黄迪现在毕节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帮扶工作,疫情发生后,这所医院被明确为贵州省抗击新冠肺炎的定点救治医院,这也是她坚持要赶回毕节的重要原因。大年初一,黄迪立即投入抗疫工作,冲在最前线主抓隔离病人的临床救治,管理隔离观察病区56个床位的临床业务。这所医院共收治了142个留观病人,其中包括13名确诊病例。
新冠肺炎是新型疾病,黄迪绷紧弦守卫在一线,病区日常巡查、制定治疗方案、安排消毒隔离……她像永动机一样一刻不停,除了照顾病人,还要调配物资,保障后勤,叮嘱医护在救治病人的同时做好各种防护,严防院区感染。从病区走出来,黄迪脱下厚重的防护装备,有时连泡面都来不及吃,就要四处联系募集医疗物资。在她的组织和动员下,毕节市第三人民医院得到了热心企业和人士捐赠的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紧缺物资,大大缓解了抗疫初期物资匮乏的燃眉之急。
随着疫情发展,发热病人增多,隔离病区的工作越来越忙碌,黄迪和同事们天天加班应对,以消耗自己的体力弥补医务人员的不足。从2020年1月25日开始,黄迪连续奋战在隔离病区35天。她说,贵州医疗水平落后、物资严重匮乏,特别是这次暴发新冠疫情后,毕节当地的群众一度非常焦虑,这时更需要广州帮扶专家挺身而出,尽可能利用广州的资源来解决毕节遇到的困难。让黄迪非常感动的是,广黔一心,广州捐赠抗疫物资支援贵州毕节,毕节投桃报李,捐赠民生用品支援广州。黄迪说,大家如此团结,我们一定能够击退这次疫情。
帮扶贫困户 连接广黔共享资源
为了跟踪病人的预后,黄迪建有不少医患群。她离开广州后,群里的病友发消息说:“黄医生,你怎么去了贵州?我们需要你呀!”她笑着语音:“贵州毕节的患者,他们更需要我呀!”
的确如此,毕节的医疗资源有限,尤其是贫困地区,缺医少药非常普遍,援黔医疗队经常要跋山涉水深入山区义诊。去年11月,在赫章县城关镇黄泥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黄迪在义诊中发现一位颈部有巨大肿物的贫困户,因家境贫困,未能及时就医。“非常严重,必须手术。”黄迪安排患者在毕节三院入住,紧急联系广州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远程会诊。在专家达成治疗意见的统一后,12月10日,拖着巨大肿瘤生活了13年的病人在广州完成切除手术,“恢复得很好,可以正常生活了。”黄迪说,借东西部扶贫协作之机,利用广州优质医疗资源治病救人,是援黔医务工作者肩负的使命。
冬去春来,黄迪在毕节已经8个月。“没有我父母的支持和付出,我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抗疫和扶贫工作中。”她深情地说,小时候自己常对着布娃娃扮医生,梦想成为像妈妈一样的白衣天使,“长大后,我也成了你。”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