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美丽女孩支教两年 从“逃离”转变为“享受”
日期:[2020-05-12]  版次:[A09]   版名:[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   字体:【
■陈晓婷和学生们在一起。受访者提供

新快报讯 记者罗清峣报道 2016年,陈晓婷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回到自己的家乡茂名化州,参加为期两年的 “三支一扶”基层项目,投身于化州市那务镇章道小学的乡村基层教育中。“教学这么郁闷不如逃跑吧!”在支教第一天,这个美丽女孩曾写下这样的文字,谁能想到后来的她却时常感叹“那里的老师和孩子们带给我太多了”,感觉自己是在享受这份职业。

众多“迷弟”“迷妹”自觉维护老师

陈晓婷告诉新快报记者,小学二年级,她因患视网膜母细胞瘤而切除了右眼球,此后,她的病没再复发,“好好地活到了现在”。所以,陈晓婷对一切充满感激,豁达地看到自己身上的遗憾。她在知乎上写道:“好像从来没有过右眼一样,但一只眼睛也可以做得很好。”获得了4.2万的点赞。

在支教过程中,漂亮、性格开朗的陈晓婷拥有众多“迷妹”“迷弟”,为此,有时她会感到有些“害怕”。陈晓婷笑着说,学生们会用她的照片做头像,会挽着她走路,到她家做客,在小桌板上写上“陈晓婷老师我爱你”的字样,给心情低落的她加油……“我何德何能,可以受到这么多孩子喜爱啊!”

“老师你为什么用头发遮住眼睛呀?”每当不认识陈晓婷的小同学问她这个问题,她会耐心解释,但她的小粉丝会很生气地回答“不关你的事”。“孩子们会很在乎这个问题,他们觉得这个问题冒犯和伤害我。”陈晓婷说。

感觉乡村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

陈晓婷回忆称,毕业后,她参加“三支一扶”基层项目,去茂名化州支教,当时只是一个“被动”的选择。“一开始并没有伟大而奉献的心态,但是慢慢地觉得这条路选对了。”她说,现在反而觉得是那里的师生带给她更多。

陈晓婷介绍了很多令她感动的细节:在闷热的午后,她带孩子们上劳动课,小朋友们在操场上清理比自己个头还高的杂草,“全身是汗,杂草布满他们身上、头上、衣服上,但他们很开心,边大笑边在你追我赶”;在某个中午,孩子们敲开陈晓婷的门,拿着悄悄托家里大人买的HelloKitty娃娃和亲手包的馄饨,站在门口,兴奋地说要给她办一个惊喜欢送派对。陈晓婷哭笑不得地说,“我还有好多个月才结束支教,欢送什么”……

“我觉得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劳动,来源于和孩子们之间真正情感。”陈晓婷说。

对于陈晓婷来说,“教师”这个职业寄托着情感。支教两年,她发现当地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具有紧密的情感连接,“这里的老师真正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陈晓婷发现,这是因为当地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老师部分扮演着父母的角色。“以我为例,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吃饭、一起回家,我经常到孩子们的村庄里玩,他们也来我的宿舍做蛋糕。”此时,陈晓婷的身份不仅是老师,而且是“陪伴者”,感觉到“他们就是自己孩子”。

支教是“幸福感很强的工作岗位”

“不会教英语、数学和体育的美术老师不是好的音乐老师。”这句话用来形容陈晓婷再合适不过了,她是学历史专业出身,在支教的两年时间里,教过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的多个学科。

陈晓婷说,孩子们最喜欢体育课,因为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可以玩篮球、乒乓球、足球、跳绳、毽子……她补充说,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农村学校的设备已经很齐全,环境也很好。“我支教的学校,教室地板、墙壁都铺着瓷砖,电脑、多媒体平台、体育器材齐全。”她觉得支教不是牺牲或者奉献,而是“幸福感非常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

支教时的每个周末,爸爸会开着小电动接陈晓婷回家。小电动行驶在乡间小路上,陈晓婷看着旁边“驶”过的田野、山川、炊烟、柳树、村庄、孩子……听着鸡鸭鹅的叫声,闻到阵阵橘红花的香味。每当这时,她总会想“我在享受大自然的风景,在享受人与人之间最淳朴的关系”。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