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从走向国际到深入乡野, 许鸿飞雕塑艺术现象引关注
日期:[2020-05-17]  版次:[A16]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巡展(清远连樟村站)现场

■许鸿飞《吻》在花都塱头古村展出

由广州市文旅局主办的“生命的赞歌——广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美术作品展”于昨日在广州新图书馆负一楼举行,展出许鸿飞8件抗疫题材的雕塑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巡展已经于近日拉开帷幕,继广州花都塱头古村站之后,清远连樟村站也于日前在清远英德连江口镇连樟村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户外雕塑展。此次展出的雕塑作品共有16件,包括《岭南之春》《吻》《童趣》《花城六月天》《三个女人》《迎风》《带我飞》《肥二代》《仙乐飘飘》《蓄势》《欢歌》《胖太阳》《舞上江南》《美人鱼》《盛世飞歌》《猫语》。

早在2009年,许鸿飞便首次把雕塑放置田间山村,在艺术创作与自然美学之间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而那一次,也是清远,时隔十年,当时的主办方再次找到了许鸿飞,希望能再一次合作。经过磋商,一拍即合,便有了这一次连樟村的展览。

在艺术界,总有一个关于源于生活的艺术如何再反哺给人民的话题。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的展览场所,或者成为专业的展览场馆,尽管不少展览已经免费开放,普通人可以把这些场馆作为了解艺术的窗口,但不能否认的是,由于在传统的认知里,这些场馆首先就形成了专业性的门槛,在专业的空间里,普通人可以如何理解艺术、如何跟艺术进行互动,有着无形的束缚与限制。那么,源于生活的艺术,如果仅仅作为精英圈层的产物,那跟劳动人民又有什么关系?

在前往连樟村路上,许鸿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把雕塑艺术品带到农村去,带到农民的家门口,接触了一切以往艺术品展示空间的束缚,也消除了一切的专业主义,这一刻,雕塑艺术品可能是田间的伴侣,可能是生活中的点缀,可能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与艺术没有了芥蒂,这样便有助于人们更充分地认知艺术。“假设某一天,同样的人们在美术馆再次看到我的雕塑,他们一定会倍感亲切,因为这曾经在他们的家门口展出过。”

在塱头古村里,几位年过九旬的老婆婆围着许鸿飞的雕塑打量,许鸿飞试图听听她们的反馈,但她们并不知道该如何表述眼前的物体,许鸿飞告知这叫 “雕塑”,之后她们会心一笑,她们或许并非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作品,但可以肯定的是,她们首次接触到了“雕塑”这个概念与实物的对应场景,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教育”,一种传播,更是一种普及。

在走过世界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只身探索艺术数十年之后的许鸿飞,在这一天,还要跟观众解释,这是什么艺术时,在知识层面的落差,确实没多少人能感受到,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乐意的,这也是接下来乡村巡展的更大价值,难道这不是另一种艺术的推广吗?(梁志钦)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