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企业和产业的竞争,最终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教育的竞争。”而备受关注的中国高等教育,如何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持续关注多年的议题。今年,除了继续关注深圳高等教育发展,他将目光投向地方高校的发展,并提出《加大对地方高校支持力度扭转高等教育发展失衡态势的建议》。
■新快报记者 王娟 通讯员 李世卓 王若琳
高校之间经费投入等差距大
“中国高校中有超90%为地方高校,他们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主力军,其发展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整个国家培养人才的水平。”李清泉说,但是现在高校之间,特别是地方高校与部属高校之间,无论是经费投入还是办学自主权利方面,差距拉大。
近年来,我国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年度经费、生均经费方面的差距是高校师生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他认为,这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高校之间,特别是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之间发展失衡。在他看来,地方高校由地方政府兴办、投入和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竞争,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的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增速不同,地方高校之间的投入经费差距自然就会拉大。
据统计,2006年中央部属高校的生均经费是地方高校的两倍。近年来,超百亿元或者近百亿元预算的部属高校已达10所。部分地方高校的年度经费只有同样学生规模的部属高校年度经费的“零头”。
决定中国高校发展快慢的因素之一的办学自主权,虽然近年来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扩大,但部属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落实的力度和速度高于地方高校,两者的差距拉大。
多管齐下支持地方高校
李清泉建议,首先要强化“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首先是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目前,“有大学上”的问题初步解决了,“上好大学”的问题凸显出来了。全国在校大学生近3700万人,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874万人。这其中,非“双一流”高校占比90%以上,非部属高校占比95%左右。这些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往往受到“双非”“四非”等大学标签的歧视。
他建议中央财政应该尽可能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如可以考虑对所有地方高校的国家计划内全日制学生(特别是全日制本科生以上),中央财政承担全部或按一定比例分担生均拨款;对所有地方高校,中央财政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地方财政投入进行补贴。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分担比例或补贴比例可以有所区别,对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予以倾斜照顾。
他还特别强调,要强化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力度,尽快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更好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强化“双一流”计划入选高校的动态调整力度,打破身份固化,加强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加快从身份等级机制到开放竞争机制的转变;加大新一轮“双一流”计划对地方高校的开放度参与度。
加快创建“深圳高等教育特区”
“在国家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深圳是唯一没有布局‘双一流’高校的城市。”今年,李清泉还带来了《关于加快创建“深圳高等教育特区”增强对香港教育辐射力吸引力向心力的建议》。他认为,“双区”建设需要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和引领。
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深圳亟需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水平,高等教育是目前“双区”建设中的短板,加快创建深圳高等教育特区是“双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以高等教育特区为基地,是拓宽促进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新路径,可有效增强对香港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向心力。包括实施“深圳高校香港招生计划”,适当增加专项名额,优先开放人文社科专业,吸引香港籍生源就近入读深圳高校等。他希望加速拓宽深圳高等教育改革的绿色通道,请求国家给予更大力度的超常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