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我国抗病毒药物、抗体、疫苗的应急验证及致病机制研究
■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6月12日,广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第125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抗疫力量发布专场),市科技局、市卫健委、市疾控中心等介绍广州市疫情防控整体情况,以及科研攻关、医疗救治情况。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金存介绍,在钟南山院士的指导下,他的团队与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国家生物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P3实验室)、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等团队合作,应用表达新冠病毒受体人ACE2的腺病毒转导小鼠,快速建立首个新冠肺炎非转基因小鼠模型。
“此动物模型可应用于新冠治疗药物效果评价、疫苗效果测试及新冠致病机制等多方面研究”。该研究成果已于6月1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Cell。
赵金存介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入侵受体为 huma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hACE2),而小鼠同源受体mouse ACE2由于氨基酸关键位点差异,不能介导病毒入侵。疫情早期,虽然我国毒株已分离,但由于国际和国内hACE2转基因小鼠保有量有限,繁育耗时长,临床症状不典型,造成我国COVID-19肺炎诊疗方案、药物、疫苗和致病机制体内验证严重滞后。团队利用腺病毒载体,在小鼠肺脏转导表达hACE2,成功解决上述科学难题,建立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动物模型。小鼠在SARS-CoV-2感染后,肺脏中可检测到高滴度新冠病毒,每克组织中病毒滴度可达107 PFU,并出现体重下降和类似新冠肺炎病人的临床病理表现。
此动物模型的成功构建有何意义?赵金存研究团队表示,本模型相比传统受体转基因小鼠模型,构建周期短(2-3周),不需要特殊繁育,可用于多种基因修饰小鼠动物模型构建;且技术方法简单,易于重复,适宜大规模推广,有利于我国抗病毒药物、抗体、疫苗的应急验证及致病机制研究,并已给我国多家单位广泛共享,有效缓解了我国COVID-19肺炎动物模型缺乏的难题。
广州已连续46天无新增本地病例
“近日,广州市疫情防控形势保持总体平稳态势,疫情风险整体不高。”市卫健委一级调研员胡文魁表示,自4月25日以来,广州已连续46天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报告的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均已纳入闭环管理,全部由口岸检疫或隔离点发现。近期,市疾控中心进行了环境采样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他详细分享了一组新冠肺炎治疗情况数据。自1月21日发现首例新冠肺炎病例,至6月11日24时,广州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523例,已治愈出院512例,死亡1例,尚在院治疗10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累计报告无症状感染者272例,已出院269例,尚在院治疗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率97.7%(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治愈出院率93.63%),病死率0.2%(明显低于全国平均病死率5.59%),全市没有发生社区疫情爆发流行,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任务。
4项技术或产品纳入国家诊疗方案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科技体现担当。”广州市科技局一级调研员石鹏飞表示,广州市科技战线的广大科研工作者、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以专业的素养、无畏的勇气始终奋战在战“疫”第一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石鹏飞介绍,截至目前,广州地区单位获得国家和省的科研立项数量、经费支持额度均居广东省首位,其中广东省承担的5大项国家科研应急项目,全部由广州地区单位牵头;广东省向联合国推荐并获全球推广的磷酸氯喹、连花清瘟、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防控医用智能机器人4个项目,均为广州地区的科研攻关成果。
其中,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将CT阅片时间从15到30分钟减少至20秒以内,准确率达到95%。该系统已在全国线上推广使用,并在伊朗、伊拉克、厄瓜多尔、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完成部署。在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方面,广州的生产速度和产量均为全省第一。
此外,由广东省推荐并纳入国家诊疗方案的技术或产品共4项,全部为广州科研攻关成果,分别是磷酸氯喹、血必净注射液、连花清瘟胶囊、氢氧混合吸入气。“磷酸氯喹临床治疗规范专家共识”获得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等采纳;制定的“新冠病毒实验室检测专家共识”已由钟南山院士审定发表,在国内外抗疫救治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广州立项支持的生物类创新药CD24Fc注射液,为广东省唯一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批件的新冠肺炎临床救治药物,获得此类批件的药物目前全国仅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