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你在家门口就能尝“潮味”品“潮韵”
日期:[2020-06-20]  版次:[A04]   版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字体:【
■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宋宗约(左二),潮州市副市长胡鹏(右三)以及潮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扶贫办主任詹自力等为潮州馆揭牌。



■300多种扶贫农产品亮相潮州特色主题展馆。

位于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的潮州特色主题展馆正式开馆,300多种扶贫农产品亮相

“古邑潮州有一峰,凤凰千载产单丛。”对“香甚异、色尤浓”的单丛茶情有独钟的广大茶友,不用问市寻求谁家供,来潮州特色主题展馆就对了。

6月19日上午,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的潮州特色主题展馆正式开馆,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宋宗约,潮州市副市长胡鹏以及潮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扶贫办主任詹自力等领导为潮州馆揭牌。来自潮州市4个县区的300多种扶贫农产品亮相展馆,既方便了广州市民在家门口品尝“潮味”、感受“潮韵”,也为潮州扶贫农产品通过产销链接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提供了重要平台。

搭建立体展示窗口

助扶贫产品“走出去”

极品单丛、优选大米、海山紫菜、高堂菜脯、香米酒、山枣糕、话梅干……19日上午10时许,一场简约的揭牌仪式过后,潮州特色主题展馆正式对外开放,馆内琳琅满目的扶贫农产品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

“这是直播台,网红可以现场带货”、“这是我们用香米酿的酒,很好喝”、“这是潮州的单丛,香气浓郁”,进入展馆,为来宾介绍各种扶贫农产品的潮州市副市长胡鹏如数家珍,“走进这个馆,看到这些潮州特产,我们感到非常自信!”现场,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馆内展销的扶贫农产品价格要亲民,与外面的消费市场相结合,充分发挥展馆的作用,吸引大众共同参与消费扶贫。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做大做强消费扶贫工作,进一步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是助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致富奔康的有效途径。

据潮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连日来紧锣密鼓的认真筹备,“韵味潮州岭南名城—潮州特色主题展馆”的装修和产品进馆上架展示展销工作于6月14日完成,馆内分设“产品展示”、“线上带货”、“休闲品茗”等三个功能区,陈列展示“单丛茶”、“潮州三宝”、“海鲜干货”等300多种扶贫农产品。

饶平县农村电商服务中心负责人说,目前,潮州市全部45个相对贫困村均有扶贫农产品进驻展馆。其中,像潮州单丛茶,既有适合大众消费的“大乌叶”,也有中高端的“鸭屎香”,还有珍藏版单丛“柚花香”。

随着潮州特色主题馆的开馆,为潮州市扶贫农产品“走出去”搭建了立体展示窗口,为助力潮州市贫困群众增产增收、稳定脱贫,推动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消费扶贫拉动产业发展

实现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与一般展馆有所不同,潮州特色主题馆在全力做好优质农产品展销的同时,更把“狮头鹅”、“单丛茶”、“潮州柑”、“高堂菜脯”、“登塘粿条”等扶贫产业及产品的历史和故事也搬进了展馆,令人眼前一亮。

“脱贫最根本的还是要有产业,没有产业的扶贫是不可持续的。” 胡鹏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了产业还不行,关键在于产品要有销路,这样产业才能够持续发展。而从就业扶贫来看,“走出去的就业当然好,但我们更希望能够在家门口就业。”他说,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虽然直接有效,但农民出门务工,家里的老人尤其小孩就照顾不到,地也可能抛荒了。如果农业产业能发展壮大,田间地头的农产品不愁销售,种地也能赚钱,就可以带动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兼顾家庭,培养孩子,这个才是最长远的。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在这个过程中,消费扶贫是很重要的一环。“6月23日,在潮州也会举办一场消费扶贫展。”胡鹏还透露,现在已经在策划打造一个重要的农村农业农产品信息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农村有多少亩地、种什么产品、预计什么时候收获、大概价格多少等信息,可以提供给相关行业的所有人,包括电商。这样的话,就可以提前来做农产品的销售工作,解决以往农民种出来的产品不知道卖给谁,想买的人又不知道去哪下单的问题。到最后,优质农产品卖得很好,通过消费拉动生产,进而实现“订单”农业的发展。

“潮州也在继续探索发展适合自己的农业产业。特别是现在有一些好的农产品,像蔬菜,我们的芥蓝很漂亮,品质好,可以卖全国,还有正在推广种植的南药。”胡鹏说,他们不但有这样的认知,认真思考,而且已经开展这样的实践,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通讯员 陈焕金

■图片: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