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美术馆阵营,期待在明天
日期:[2020-06-21]  版次:[A08]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广东画院新址鸟瞰图


日前,在“2019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评选结果”中,广东美术界表现引起了关注。10个优秀展览项目里,广东占三席;尽管在10个优秀公共教育项目和20个优秀展览提名项目里,广东分别也只有一席,但在10个优秀公共教育提名项目中,则有两席。

广州是内地首个对城市公共艺术作出规范的城市,要求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应配置艺术建(构)筑物;当前,广州重点美术场馆超过10间,另外如广州青少年宫、广州图书馆、广州儿童活动中心等场所均建有展厅。专业画廊和艺术空间约35间,艺术园区及创意园区超过20个;此外,在建的三位一体的广州美术馆将成为广州新的文化地标,承载着城市变迁和美育传播。

“广东公立美术馆水平一直在全国前列”是坊间的共识。但如果我们放眼到整体的美术馆文化,也就是包括民营美术馆方面,现状是怎样的?

这一期,我们分别采访了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梁江、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璜生、广州市文联主席李鹏程、广州市美协主席汪晓曙、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广东画院美术馆副馆长卜绍基,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谈了广州乃至广东美术馆文化的现状。

梁江认为,广东民营美术馆和博物馆目前呈现遍地开花局面,但仍然没有多少产生全国性影响的项目。

王璜生则很期待接下来广东美术界能有更多更好的案例诞生。

李鹏程认为,广州本土有太多的文化资源,需要创造性地发掘与表达,让资源变财富,才是广州文化品牌的有效表达。

汪晓曙则从人才交流方面表示,广州在美术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打破专业机构间的无形壁垒,在实现战略合作的过程中构建有效平台,全力推进艺术人才的培养并优化艺术创作新生态。

(收藏周刊编辑部)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陈福香 梁志钦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