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一顶假发让癌症患者重拾尊严与勇气
日期:[2020-06-25]  版次:[A04]   版名:[城事]   字体:【

■两个参赛短视频的海报。

■扫码即可进入专题页面,观看大赛展播的精彩短视频,还可为心仪的短片视频作者投票。

广东青少年短视频大赛作品正火热征集和展播,四位参赛选手讲述拍摄的精彩内容与思路

为鼓励和引导青少年用短视频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用镜头展现年轻人新时代的风貌,抒发爱国主义情怀,传播社会正能量,由广东新快报社、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0 广东青少年短视频大赛”,于“五四”青年节起面向全省青少年征集原创短视频作品。

征集时间已过一个多月,记者从活动官方平台《新快报》和“ZAKER广州”获悉,已有超2.5万名选手参赛。征集到的短视频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制作精良,有浪漫的,有纪实的,有文艺的,也有温馨的;征集到的很多短视频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文案、剪辑等都颇具创意。

活动征集期间,新快报记者将“话筒”递给了其中四位青年组参赛选手,由他们讲述短视频拍摄的过程与镜头背后的故事。目前,这些作品也正在新快报APP“ZAKER广州”上火热展播,欢迎垂注。同时,循众要求,为了让更多的优秀视频作品能够参与到大赛中来,赛事主办方决定将短视频征集截止时间延至7月15日。

●参赛作品1 《解忧假发店》

癌症患者在假发店寻回失去的美

“一头秀发是女人的珍爱,当你没有了头发,才知道有头发是多么幸福。”这一视角,让短视频大赛青年组的参赛者季思岑关注起了癌症患者,因为化疗,他们不得不与头发告别,有人干脆剃掉全部,以假发重新面对生活。季思岑说,癌症患者这种“生存渴望之外的心理需求”,正是她想通过《解忧假发店》呈现的。

“希望大家关注癌症患者的心理需求”

“现在大家不都调侃自己脱发吗?但我发现头发对于女生来说还是挺重要的。”季思岑说,“世界癌症日”之际,这个偶然的发现让她关注起女性的特殊群体——癌症患者,她们也爱头发,却不得不看着它脱落。癌症患者如何面对这一困境?季思岑用了一个多月拍摄,在广州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对面的假发店进行了一次纪录片形式的对话。

“癌症带来的不仅是死亡威胁,化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脱发也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在短片《解忧假发店》里,来定制假发的人大多是女性,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因为接受化疗而逐渐掉发的癌症患者。而假发店的店主在季思岑眼里是一个“旁观者”,她希望通过店主的视角呈现癌症患者的状态。

片子从癌症患者接受剃发的镜头展开,店主和店员忙碌着为癌症患者剃发、定制假发。“我们也不知道陪哭多少次了,因为会有一些情绪比较低落的顾客,在剃发的时候不敢看镜子、蒙面,甚至是哭着的。”店主的话真实地展现了癌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季思岑希望呈现癌症患者群体也有爱美的一面。他们不仅有生存的渴望,也有心理的需求。

而一顶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假发承载了癌症患者这一心理需求,让他们重拾尊严与勇气。片子里提到,有些痊愈的病人会经常和店主聊天,告诉店主自己头发长长了。这在季思岑眼里也意味着对人生乐观的态度,孕育着生长的希望。

平凡角落中也有微光存在

在拍摄途中,店主常常提醒季思岑尽量不要拍到癌症患者的正脸,也不建议她去病房拍摄特定的癌症患者,以保护他们的隐私。这让季思岑意识到,店主是发自内心地关心着这些癌症患者。“她是感性的、善良的,不然也不会坚持做这件事(给癌症患者定制假发)十多年。”

季思岑拍下了店主在叙述一位特殊顾客流泪时的样子:顾客的丈夫说不需要假发了,店主以为顾客是痊愈了并为她感到开心,没想到是已经过世了。虽然见过假发店里很多的悲欢离合,但店主在那一刻仍控制不住自己流下了眼泪,这触动了季思岑,也让她多了一份对生与死的敬畏,这是她希望大家能在片子中看到的。

●参赛作品2 《纤维艺术设计》

微观视觉下的纤维艺术美

提起纤维,你想到什么?是舒适的衣服?还是赋予建筑自然清新气息的手工艺品?在参赛作品《纤维艺术设计》实验视觉微观短片中,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杜力试图记录纤维艺术中多样的纤维材料和手工艺制作过程,“它是开放的,有丰富细节美的。”杜力说。

在杜力眼里,纤维艺术也是一种开放性很强的艺术,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纤维材料本身也是很多样化的。为了表现这种开放性,在构思该短片时,杜力选择了微观的表现方式,他使用微单相机和全画幅微距镜头进行拍摄,着重展现不同纤维材料的细微差别。毛线的细丝在空中旋转,皮革的细屑从刀锋下喷泄而出。单纤维材料,杜力的短片就出现了毛线、辅料、面料等五种。

短片里还出现了很多种用纤维材料制作而成的手工艺品。植物染、编织刺绣、皮雕,他想在短片中展现的,是现代纤维艺术与传承至今的手工艺品相互交融的魅力。

●参赛作品3 《不爱红装爱武装》

用朝气蓬勃的脸庞,展示大学生满怀梦想的模样

《不爱红装爱武装》是本次大赛首个成功投稿的作品。“它将镜头对准学校的国旗护卫队员们,记录下他们平时训练的点点滴滴。”视频创作者观显锋说,“希望通过队员们朝气蓬勃的脸庞,去展示新时代大学生青春刚强而充满力量、自信谦虚又满怀梦想的模样。”

观显锋表示,《不爱红装爱武装》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乎成长与梦想的故事。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外,户外无论是酷暑骄阳,还是风吹雨打,国旗护卫队队员们的训练都雷打不动——从早上7点站军姿、8点练体能,再到下午的队列训练,以及晚上的“加餐”站军姿,他们从未懈怠,脸上写满了坚毅与执着,而这点正是最打动自己的地方。

“《不爱红装爱武装》是一个关于快剪类型的短视频,但是我想用纪录片的手法去拍摄。”观显锋介绍,为了更好地呈现队员们的飒爽英姿,自己特意将镜头融入到他们的日常训练中去,长时间的跟踪拍摄积累下大量的素材,方便了后期的剪辑,也让视频呈现更加真实。

●参赛作品4 《爱在指尖,齐心抗疫》

指尖凝敬意,致敬“最美逆行者”

在众多投稿的短视频中,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协会手语舞组黄贤昕提交的短视频《爱在指尖,齐心抗疫》别开生面,视频中一群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将心意凝聚在指尖,共跳一支手语舞,致敬奋战在不同岗位上的抗疫者。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论是奔赴一线的医护,还是坚守在抗疫阵地的社区工作人员、志愿服务者,他们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懈奋斗着。”黄贤昕说,“我们手语舞组的小伙伴们也想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录制了这个视频,用手语这种表达方式,听觉障碍者也能读懂我们的心意。”

参赛方式

●参赛者按照年龄分为青年组(16周岁-28周岁社会各界青年和大学、中学学生)和少年组【6周岁-16周岁(2004年6月30日前出生)的中学、小学学生】;

●参赛作品为3分钟以内的短视频,格式为MP4,大小不超过20M;每件作品需提供一张个人封面海报照片或视频截图(尺寸为578×324,大小不超过400K),需附上100字左右的作品简介(包括标题+作者+文字说明),用文本文档格式。所有参赛资料压缩到一个文件通过邮件附件投送,压缩文件名为“组别+作品名”。

●参赛作品请发送至

xkbdsp@126.com,邮件主题标注:【参赛组别(青年组/少年组)】+【学校或单位】+【姓名】+【作品名称】+【联系方式】。

■统筹: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采写:新快报记者 肖韵蕙 黄闻禹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