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好动画故事
日期:[2020-08-02]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铁扇公主》动画“剧照”

■动画《刺客伍六七》“剧照”

■动画《一人之下》人物形象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生命的幻想——中外动画艺术展”正在何香凝美术馆展出,来自动画行业的专业人士围绕着中国动画,举办了“讲好我们的故事——中国动画的生存与发展”研讨会,共同探讨中外动漫艺术发展的轨迹和未来方向,碰撞出一场中国动画的头脑风暴。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学武:
过于大众口味并不一定能迎合观众

我做动画的时候,我注意到动画和真人电影最大的不同是,必须要讲绘画的逻辑。如果真人电影,我们讲的是符合生活的逻辑,但是动画电影则是符合动画逻辑,在二维世界成立,在三维世界则不一定不成立。例如,我们知道动画里表现疑问通常是在头上加个问号,然后一只小猫可以随手一摘就变成自己的尾巴,从而使得,我们可以从动画逻辑中衍生出很多趣事。

我对动画的第二点感悟是,文化传统与突破转化。我们为什么要对传统的形象进行改造呢?就跟语言一样。我们从语言变革的历史角度来讲,今天的语言和过去的语言都已经发生变化。我们可以把一些传统的元素放到今天的生活里。但是更为深刻的是故事的内涵可以如何跟今天的人们的渴望相结合起来。我们经常讲的类型电影,它总能满足内心深处的渴望。

第三点,个人表达与大众口味。如果看网文的时候,我们期待看爽文,主人公一路像梦一样满足我们所有的欲望,这种我们爱看。但是看电影,是具有仪式感的行为,当我们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之中面对银幕两小时,我们则希望通过主人公看到人生之中更为丰富的内容。因此,过于大众口味往往并不一定能够迎合观众。我认为需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强烈表达欲望。如果不是从自己内心出发的创作,是没办法赢得观众的。

中国原创系列动画《刺客伍六七》导演何伟峰:
做好当下就是中国风格

到底什么是中国风格的动画?我最初有这个想法,有这个概念是源于大学有一个同学在课堂上讲的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现在做古风,就觉得是中国风,如果做唐代风格,也觉得是中国风。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唐代的人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以此类推,其实我们做好当下,应该也是一种中国风。我们应该把中国的动画风格定得更宽泛一点。

我最初创作《伍六七》这个系列的时候,并没有想过给外国的观众看,后来有了契机,在NETFLIX上线了之后,翻译了很多的语言,有英文、日文、法文。在我们复盘国外观众的反应时,突然发现,他们其实是可以理解故事的趣味点和情感点的。

突然让我明白,我们做当下的事情对于外国人来说就是中国风格的动画。因为我们的美术风格,角色的设计,穿着、打扮,以及很多场景的元素,本来就很中国,而这些元素,正是来源于身边生活的环境。

自由职业动画人黄成希:
我会更注重肢体接触后 角色心态的转变

我做的动画类型是动作动画。所以,我同时兼任动作导演或者武术导演,那我会非常遵循自己的几个准则。武戏和文戏同样都是讲故事,但武戏既有容易吸引人眼球的好处,也会带来副作用。比如今年做的《一人之下》,说白了观众最多的反馈还是说好看。没想到,我们在构建内核元素上花了那么多心思,最终观众反馈的却还只是“好看”两个字。

我觉得艺术层面没有所谓的高低可言,但是有“及格线”。在达到观众能接受,立意叙事清晰的前提下,大家只是展现艺术方面的不同追求。

我做动画的时候更多牵涉到特效上面的结合。比如玄幻跟法术以及自然元素结合的运用。在设计动作动画时,我会更注重肢体接触的层面上,两个角色的心态会有怎样的转变,从而致使他们使出不一样的招式。

资深动画制片人许翎:
动画行业制作人才多 创作人才少

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其实跟美国的第一部长片相差时间并不长。美国第一部长片《白雪公主》是1937年完成,1938年公映。中国的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完成于1941年。所以我们起步并不晚。

1949年之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为唯一一个核心的动画电影制片公司,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选择的道路是跟欧洲相近的,我们有了这个艺术形式之后,一直是做实验性的动画电影,产量相对是计划性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很多学美术的学生就业直接进入动画制片,确实给中国动画培养了很多制作人才,但创作人才非常少,更多的是制作人才。

我记得90年代末期的一个中国动画学会年会,参会人员大部分是大专院校的动画专业毕业生,当时据说是有1000多家的大专院校开了动画专业。但是并没有跟产业很好地结合,尽管培养了“创作人才”,但没有经过产业训练,整体水平就很弱。因为学校理论性强,但是动手能力欠缺。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尝试,所以,导致整个动画产业发展显得畸形。可以说,那时候95%以上制作人才,只有非常小一部分是创作人才。所以,每年的产量很少,但是也做得非常精致,经常在海外获奖。但是从产业的角度上来说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