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插拔管敢死队”队员 ICU里高危操作的老手
日期:[2020-08-14]  版次:[A06]   版名:[城事]   字体:【


广医五院呼吸内科医生方向明

“除夕那天,看到广东有医疗队出发支援武汉,我就知道,很快我也要出发了。”瞒着家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方向明报名驰援武汉,并在2月7日,成为广医五院援鄂医疗队队长,带领三名队员,前往武汉支援。

到达武汉第二天,他就申请值第一个夜班;因为熟悉ICU里的高危操作,他就加入了需要与病人近距离接触的“插拔管敢死队”……在武汉的61天里,方向明与另外三名其他医院的搭档,在武汉协和医院ICU病区里,承担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主要负责支纤镜吸痰术、气管插管术、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等各种高危操作。

在最危险的病区,收治最危险的病人,在离新冠病毒最近处,承担最大的风险。方向明积极主动,“这个病就需要有呼吸科和ICU经验的医生,我之前是ICU出来的,现在在呼吸内科。去前线,我很合适。”他说。

积极要求赴武汉

年初二,他就开始给太太打“预防针”:“这个病感觉好像挺严重,如果有可能有需要的话,我要报名去前线。”那段时间,方向明一直关注武汉前线的资讯,也给到前线的同行打电话咨询情况,时不时给家里人委婉地灌输要去前线支援的想法。

2月7日中午,终于等到号召。得知方向明要出征的消息后,“母亲默默地收拾行李,父亲踱来踱去担心得说不出话,妻子也一直鼓励说没事的,只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天真地以为又可以跟着一起出去旅游了。”方向明感慨道,临行前家人的温暖是他冲锋陷阵的铠甲。方向明特意没让家人送行,因为这是他最害怕的场景,他说这样反而能没有任何思想顾虑地踏上征途。

傍晚6点的机场没有游客,甚至连大灯都没开,只留着一路很暗的射灯。方向明上了大巴,车上大家都很安静,马路上一个人都没有,从机场到住所,要经过武汉市区,朝楼盘望去,没有万家灯火,“到武汉第一个感觉,就是病人很多,可能都挤在医院里。”这是方向明初到武汉的推断。

主动上夜班

果然,方向明所在的广东第二批重症患者救治医疗工作组到达武汉后,全面接管了协和医院西院ICU病区。“印象最深的是医生、保安见到我们的支援队时流露出希望的眼神。医疗垃圾堆积如山,每2-3个小时,垃圾桶就满了,这相当于平时医院1天的量。”到现场后,他知道情况不容乐观。

于是,在对新冠病毒几乎一无所知、医疗防护物资匮乏的情况下,方向明顾不上整顿,就申请值第一个夜班,“我之前特意培训过,在五院也比较注重院感培训,所以我第一个上,这样还能给后面值班的同事提供一些经验。”方向明坚定地说。

随着病情的进展,病区收治的重症病人越来越多,防护服、隔离衣等防护物资消耗巨大。“当时五院仅有200套防护服,被我们带了50套过去武汉,但这也仅够我们4个人10来天的量。”方向明告诉新快报记者,为了节省一套防护服,在进舱前几个小时就开始不喝水,吃巧克力、压缩饼干等高能量食物,“这是为了保证穿防护服期间不上洗手间,到点不吃饭也不饿,能有能量干活。”

第一天穿上防护服,就连续作战了十几个小时,“交班清洗完出来后,才终于喝上上班以来的第一口水,第一次觉得有水喝是多么幸福的事。”他回忆道,虽然在前线的工作流程与在广州差不多,但在全副武装防护服下,上完一套班,在2月的武汉,大家也都是满身大汗、手脚发软、嘴巴发干。

与队友默契配合

因为熟悉ICU里的高危操作,方向明作为中坚力量,加入了需要与病人近距离接触的“插拔管敢死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与另外三名其他医院的队友搭档,在武汉协和医院ICU病区里,开始了长白班工作,主要负责支纤镜吸痰术、气管插管术、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等各种高危操作。在最危险的病区,收治最危险的病人,离新冠病毒最近,承担最大的风险。

就拿气管插管来说,方向明需要将气管插管从患者的口鼻伸到气管里,用呼吸机帮助患者呼吸,有了呼吸机支持,患者气促情况就可以缓解,为下一步抢救赢得时间。而这个气管插管是要打开患者气道,看到声门后,快速插进去,为了能准确快速插中,与患者距离最多不超过20cm。插管后,有些患者还需要医生用气管镜帮忙吸痰。

虽然这些操作,方向明早已驾轻就熟,但在武汉要求更高,“为了防止被感染,我们全副武装,穿防护服、戴护目镜、面屏,光手套就要戴两层。”这些提高了方向明和搭档们在插拔管等操作上的难度,他描述道,穿上防护服、隔离衣后,行动十分不便,护目镜也时常起雾,两层手套下摸血管难度高,风险也很大。

“在进行这些操作时,病人可能会咳嗽,会有大量载有病毒的气溶胶喷出,这时我们离病人大概20cm,被感染风险非常高,所以被称‘敢死队’。” 现在,方向明谈起这些轻描淡写,但放在当时,他们每一个操作,都关乎着患者的生死,而防护稍有不慎,医护自己随时也可能被病毒感染。

“我们插拔管小分队一共有4名队员,每天两两搭配,反复轮班,从上午8点到下午6点,白天上10小时班,所以也叫长白班。”经过长期的合作,小分队间就有默契了,方向明比了一个ok,“这就是我们舱里常用的动作,要做什么互相都不需要说出口,只需要相互对望,看一下眼神,基本就知道对方想做什么了,明白后就比一个ok。”

“默契上来了,我们的效率也提高了,经过大家的努力,收治病人的病情比刚来时有了很大改善,不断有病人成功拔管转出ICU,病人为我们竖起大拇指点赞,我们开始看到了希望。”方向明笑得很开心。

把前线经验带回发热门诊

“能在前线,及时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又一条宝贵的生命,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虽然方向明积极申请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其实他内心还是有担忧的,2月20日生日当天,他默默地许了个生日愿望“若不能团圆,那么,请平安”!

方向明坦言,自己对治病救人如此热忱,是受“非典”时充满奉献精神的医护们影响。那年他是广州的一名高考生,报专业时,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学医。那时起,他对好医生就有了标准:让病人家属信任,给病人信心。“这最重要的就是医术了,要对病情有所预判。”于是,方向明在疫区工作半个月后,救治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后,也一边坚持学习,提升业务水平。

“前线汇集了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他们经验丰富,都有绝活,很多人参加过非典、汶川地震、禽流感等重大救治‘战役’。” 方向明双眼放光地说,好多偶像,每周都参加钟南山院士远程会诊,遇到翻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还能向其他主任沟通学习。“经过这次学习,回广州后,我在五院发热门诊,很快就能把发热病人进行区分,是普通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方向明说。

后来,他的生日愿望实现了。回到广州,他依旧关注着武汉的情况,在他的朋友圈里,曾转发了一条武汉医护出征北京的新闻,并感叹道:“看到武汉好起来了,真好,华夏无恙。”

战疫心语

“能在前线,及时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又一条宝贵的生命,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人物档案

方向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

■统筹:新快报记者 肖萍 ■采写:新快报记者 高镛舒 通讯员 王葳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实习生 郭思杰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