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打好产业扶贫持久战(2)
日期:[2020-08-19]  版次:[A09]   版名:[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字体:【
■8月18日上午,全省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在茂名市电白区召开。

■8月17日下午,参会人员参观电白区林头镇澳寒羊基地。

■8月17日下午,参会人员参观岭门镇冠利达海洋生物公司对虾养殖车间。

■8月17日下午,参会人员参观以萝卜闻名的沙琅镇谭儒村。

亮点产业

电白:产业扶贫筑牢持续增收根基

8月17日下午,在全省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召开前,参会人员前往茂名市电白区林头镇澳寒羊基地、沙琅镇“萝卜村”谭儒村、岭门镇冠利达海洋生物公司,现场观摩当地特色扶贫产业发展。

林头镇 引进澳寒羊助农持续增收

位于林头镇的澳寒羊科研生产基地,是由珠海农控集团联合电白区打造的精准帮扶示范项目,帮扶林头镇文车、木院、新圩三个省定贫困村,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帮助村集体和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

在通风透亮的澳寒羊养殖区,小羊羔在母羊身下钻来钻去。“澳寒羊抗旱耐热,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该基地总经理杜仕昌介绍,在电白区资金、政策、土地保障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基地于2018年建成投产,占地面积38亩。基地分三年共吸收了11个省定贫困村投资1075.373万元,三年来已发放固定投资回报224万元,带动贫困户613户2158人达到脱贫标准。

“我们的羊现在供不应求。”杜仕昌说,2019年,该基地推出黑山羊带动养殖项目,对茂名等地贫困户、养殖户进行专业培训、技术支持和生产示范,完善产销对接机制,并签订协议,提供保底价收购。目前,已带动贫困户超过500多人养殖黑山羊。今年,文车、木院、新圩等村已签订协议参与黑山羊养殖合作的贫困户就有175户518人,预计全年可带动合作销售黑山羊1500头、345万元,帮助农户增收120万元。

谭儒村 “小萝卜”撑起乡村大产业

“我和萝卜有个约会”,在谭儒村好心公园附近,一幅萝卜丰收的墙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正是因为萝卜,谭儒人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谭儒村党支部书记朱雄伟说。

谭儒村总面积6.5平方公里,有1096户578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2户214人,其中有劳力贫困户54户164人。村子地处沙琅江与黄岭河相交的冲积平原,土质半泥半沙,疏松肥沃,非常适合种植萝卜。

香辣豆豉萝卜丁、萝卜小菜、萝卜辣椒……在沙琅镇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谭儒村按照“一村一品”思路,组织引导54户有劳力贫困户组建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萝卜种植加工产业。村两委带着党员、劳动能手开垦废弃荒坡1150亩,建起萝卜种植基地,动员贫困户参与。基地务工的村民一天能挣100元,年底还能享受逐年大幅增加的分红。

“2018年,合作社为贫困户分红17万多元;2019年,贫困户共分红23万多元。”朱雄伟说。基地也带动了贫困户和农户种植萝卜。全村1096户有786户种萝卜,现种植面积3600多亩,年产值2600万元,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52%。谭儒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萝卜村”,还带动邻近两个村种植萝卜800多亩。

合作社还鼓励贫困户、农户以闲置土地入股。荒地变成了资产,村民变成了股东。在外打工的妇女纷纷回家种萝卜,加工萝卜,劳动力紧缺问题解决了,留守儿童和老人有人照顾了。

富起来的谭儒村,连续三年投入840万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生机盎然的小公园、美观实用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利用闲置地建成的农家小苑,实现禽畜集中圈养,杂物集中存放……一幅越来越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在谭儒村徐徐展开。

岭门镇 扶贫车间助力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走进位于岭门镇的冠利达海洋生物公司“工厂式养殖车间”,一个面积约100平方米的虾池,可同时投放5万尾虾苗;在就业扶贫车间,一条条鲜活的海水罗非鱼,经过宰杀、去皮,腌制、蒸煮,装罐、封口的流水线作业,变成可口的鱼罐头。

岭门镇委书记戴润斌介绍,为解决当地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冠利达公司设立了就业扶贫车间。截至目前,累计解决全镇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就业86人,现有就业贫困人员45人,人均年收入2万—3万元,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该公司副总经理余招龙说,公司还成立了对虾养殖扶贫合作社,入社贫困人员316人,由公司低价提供种苗,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以团购价供应饲料,保价收购成品。带动贫困户从事鱼虾养殖产业72户,为贫困户平均每年创收约230万元,平均每户贫困户年均增收约3万元。

此外,该公司水产品养殖加工项目与周边农村签订了3年入股协议,2018年接受扶贫入股资金817万元,年底固定分红81.7万元,全部分给岭门镇15个村委会343户贫困户803人。2019年,扶贫入股资金增加到1151.26万元,年底分红115.126万元。2020年底,协议到期后,公司已承诺协议再续3年。

数说产业扶贫

——特色扶贫产业规模空前壮大。全省共建设14个国家级、157个省级、5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200个农业特色专业镇、1000个专业村,实施特色扶贫产业项目4.2万个,年均带动贫困户62.8万人,平均每户每年增收8518.91元。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各地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农产品加工扶贫、“扶贫车间”、资产收益扶贫等多种帮扶方式,拓展了贫困户增收渠道。全省累计建成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1022个,开发公益性岗位17020个,帮助27.9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新型经营主体带贫减贫机制不断完善。全省认定省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103家,探索创造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园区(基地)+贫困村+贫困户”“家庭农场+贫困户”“农村电商+贫困户”、股份合作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约7246名,实现了每个贫困村培育3-5名致富带头人的目标,带动约4万户13万贫困人口增收。

——对口帮扶产业合作水平显著提高。珠三角6市共帮扶粤东粤西粤北12市1719个贫困村建成扶贫产业项目5000多个,带动贫困人口27万多人实现增收。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