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22年内将培育创建不少于100个省级优质特色教育集团
日期:[2020-08-22]  版次:[A06]   版名:[时政]   字体:【

广东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

探索多校协同、区域组团、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体制等多种集团化办学模式;统筹区域内集团化办学;推动跨区域集团化办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2年,全省建立形成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的良好发展态势;培育创建不少于100个省级优质特色教育集团,充分发挥省级优质特色教育集团的辐射带动作用;每个地市至少创建2个省级优质特色教育集团,举办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本地优质教育集团的发展目标。

据悉,广东省将对集团化办学成效显著的地区在安排相关专项资金时给予适当倾斜,对集团化办学重大项目及重要课题予以资助。

■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许凯欣 通讯员 粤教宣

●探索多种集团化办学模式 鼓励地市以优质特色高中为核心校组建教育集团

在具体举措方面,意见表示将积极探索多校协同、区域组团、同学段联盟、跨学段联合、委托管理、多法人组合、单法人多校区、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体制等多种集团化办学模式。鼓励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等纳入教育集团管理,提升办学质量。

支持各地采取优质学校设立分校区、优质学校委托管理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划归优质学校管理等方式组建紧密型的教育集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的高水平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优质民办学校牵头组建教育集团。鼓励公办、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和深度合作。

统筹区域内集团化办学。要采取办学主体自主组合、政府引导组合等多种方式,以区域内一所优质品牌学校或优质教育资源(简称“核心校”)为龙头,与区域内其他学校组建教育集团,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集团内各成员校同步、优质、均衡、特色发展。鼓励县(市、区)以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为主体组建县域内的教育集团,鼓励地市以优质特色普通高中为核心校组建市域内的教育集团。县域内集团化办学应与学区化管理同步推进实施。

●推动跨区域集团化办学

支持省属中小学在其他地市建分校区

推动跨区域集团化办学。鼓励各地市之间、市域内各县区之间、市属学校与县区学校之间广泛开展基础教育领域的办学合作,组建跨市域、跨县域的教育集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广州、深圳应积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作用,推动组建辐射大湾区的教育集团,促进大湾区基础教育协同发展。

支持省属中小学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市和珠三角学位紧缺的地市深度合作,通过建立分校区、委托管理等形式开展集团化办学。吸引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省外优质品牌学校与广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创办教育集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优质学校。省级优质教育集团要通过多种办学形式,进行跨地区示范辐射。

此外,意见要求合理控制教育集团办学规模,避免单一校区规模过大、在校生人数过多。原则上一个教育集团覆盖的学校(分校区)数不超过9所,覆盖学生数不超过1.5万人。

●建立成员校成长溢出机制

鼓励集团内成员校组建新的教育集团

意见表示,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地要在学校用地规划、校园建设、财政投入、人员编制、教师待遇等方面给予不低于本地优质教育集团的优惠条件。

在健全集团化办学机制方面,意见提出建立成员校成长溢出机制。集团内的成员校达到一定条件后,可以脱离原教育集团。鼓励各地以成长后的成员校为核心校,组建新的教育集团,与薄弱学校共享相关资源、课程、理念和人才。

同时,探索集团内实施教师走教、信息化同步教学等多种教学互动形式。统筹利用集团内各类教学场地资源,建立文体场馆、图书馆、实验室等场地资源和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共用机制。各成员学校的校外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及其他社会资源应在集团内共享。

加大教师资源统筹力度,在深入推进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支持集团内各成员校之间互派管理人员双向交流、互派教师轮岗交流的制度。鼓励教育集团通过兼课、走教、轮岗、支教等方式,组织教师在各成员校之间流动。新任成员校校级领导一般应具有集团内两所以上学校工作的经历(其中每所学校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

各地要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小学一般采取按地段对口方式入学,初中一般采取按地段对口入学、小学对口直升或电脑派位摇号等方式入学。成立教育集团的优质普通高中的招生计划名额分配可适当向本市招生区域的集团内农村初中和薄弱初中倾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招生办学行为,严禁教育集团内通过“掐尖”方式违规招生,严禁教育集团违规跨区域招生,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政策要求。集团内各成员学校应按规定做好学籍管理工作,严禁以各种形式借读、挂学籍跨校就读。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