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张伟:将青春的活力融入画面
日期:[2020-09-06]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集体记忆 2014年

■夕阳的和声 2005年

■男青年肖像 2015年

■阳光下 1999年

■同学少年 2008年

■三月里 2012年

张伟,1964年生于广州,198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同等学力研究生班,2002年任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2019年至今任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副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

近年在中山大学位于广州海珠区的校园内与越秀区新河浦路分别出现了两个特别的美学空间,虽然他们同属一个负责人,但两个地方的美学定位却截然不同,前者是“玉书之家”,以书籍的静穆构筑了静态美学,而后者“静山·器物”则以雅集与器物的“活”营造动态的美学氛围,而近期“两个”展览,正好为这两个空间注入了“鲜”的第三元素,那是艺术家张伟的展览:“相看两不厌——张伟个展”和“凝神写像——张伟油画肖像展”。谈及自己的油画,张伟表示,“我希望将青春的活力融入画面中,从笔间流淌出来,用自然的方式去讲述青春的困惑和期待。我带着对青春的敬重,去诉说一种青春的状态。”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笔触的魅力,使我感到刺激

掐指一算,收藏周刊记者对油画家张伟的油画作品,也已熟识数年,但这一次“相看两不厌——张伟个展”和“凝神写像——张伟油画肖像展”分别在玉书之家和静山·器物展出时,不得不承认其作为目前国内少有能坚持用直接画法表现的油画作品的“鲜”尤其得到了彰显。熟识两个空间的主人王思忠的人也许都能感受到,王思忠是一位虔诚的美学主义者,在对美学上的苛刻追求几乎执拗,这一点,跟张伟对“青春”“鲜活”在瞬间中的强烈捕捉的执著,不谋而合。

张伟坦言,“我希望将青春的活力融入画面中,从笔间流淌出来,用自然的方式去讲述青春的困惑和期待。我带着对青春的敬重,去诉说一种青春的状态。”

泰戈尔曾卓有远识地说:“艺术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在我们心中唤起深切而丰富的现实感。”现实中的张伟,或许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放进大而空的艺术理论当中,但他也的确承认,如同泰戈尔所言,艺术的“现实感”成为了他作品最主要的特色,“每次看到笔触流淌出来的魅力,总使我感到刺激。他凝望着自己的画作,或许是不经意地总结了这样一句话。

青春主题,始终如一

生于广州的张伟,从小在珠江水的哺育下成长,而他画画的梦想也曾随珠江缓缓地流淌着,珠江两岸停泊的渡轮、火车顶上排气的烟囱、夜晚火苗忽闪的煤油灯、投射在墙壁上的树影……都成了张伟小时候爱画的对象,也成了他至今无法忘怀的童年回忆。

“说起小时候学画画,那是缘于我的启蒙老师梁照堂,他是第一个真正引领我学画的老师。”张伟回忆,进入广州美院附中学习,可以说是正式进入专业训练。他说道,“我在附中读书时最大的梦想就是以后能当一名大画家。附中的学习生活对我影响深远。”

张伟后来以中南五省专业并列第一的成绩考入广美油画系,前后在广州美院度过了青年期的八年光阴,并在杨尧、李正天、司徒绵、沈军等主持的教学实验班和“105画室”中接受了前卫的美术思潮教育,读书时青春岁月的痕迹似乎冥冥中让他数十年始终跟“青春”有了牵连,哪怕在大学本科期间,在当时中国美术思想最为活跃与前卫的时期,张伟也并没有从他关注青春主题这一脉络中偏离,多年来,他以人物创作为主要表达对象,主人公多为青少年,且多是他所教导的学生。追求真切、朴实与鲜活成为他始终不变的创作轨迹。

记者第一次看到张伟油画作品时,着实被其扑面而来的朴实质感所折服,那是一种熟识的,亲切的,而又让人惊叹的油画表现方法,是画家独特的造型和色彩,娴熟的油画媒介的表达,以及画家乐此不疲的笔触追求所形成的艺术化的人物形象,那既是一种艺术性的画面处理方式,又呈现出了现实中人物鲜活的一面。这一点,在油画界,可以说是“贵族”般存在,因为这是对绘画高度理解后的一种手法,那绝不是一种技巧上的反复涂抹,而是透过深厚的功底实现高品位视觉感受呈现出来的美学追求。

简介

张伟,1964年生于广州,198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同等学力研究生班,2002年任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2019年至今任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副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