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美术的抗战史
日期:[2020-09-13]  版次:[A08]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张绍城 《淞沪抗战——十九路军》

■刘济荣 《满载而归》

■古元 《八路军秋收》

■胡一川 《挖地道》

顾问团队(排名不分先后)

潘 鹤 吕伯涛 刘斯奋

许钦松 陈永锵 单小英

卢延光 楼 钢 黎 明

方 土 雷 敏 许鸿飞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陈福香 梁志钦 曾贵真

已故著名艺术家吴冠中曾回忆,七七事变后,宁静的校园里掀起了抗日宣传活动,本来从不重视宣传画,这回却连老师教授们也动手画大幅宣传画了。

回顾那段历史,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美术作品的目的和意义已经不再是仅限于个人欣赏或者满足个人的某种情趣。国家和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美术作品应该是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

“为艺术而艺术”在这个特殊时期显得苍白无力,大多数艺术家都投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围,一切为抗日服务,为民族解放斗争服务。多种类型的美术作品都表现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内容,以艺术的力量增加了抗战的实力。

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真正开始走向人民大众,而且正在被人民大众所接受。

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介绍,艺术家肩负起宣传、教育、发动大众的使命,走向底层生活,贴近民众,努力创作出能被大众接受的作品。裹挟着硝烟的写实主义成为主流的美术观与创作方法,大众化是抗战写实主义的核心命题。

这一期,分别从美术史梳理、艺术品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等不同角度回眸抗战美术的方方面面,缅怀先烈的同时,也从中探讨文艺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收藏周刊编辑部)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