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聚焦“六稳”“六保”,服务普惠民生
日期:[2020-09-25]  版次:[A20]   版名:[财眼]   字体:【

——光大银行广州分行携集团兄弟单位参展第九届金交会

2020年9月24日,在第九届金交会上,光大银行广州分行以“聚焦‘六稳’‘六保’,服务普惠民生”为主题,联合集团兄弟单位,展现了阳光理财、社保名品、数字金融、跨境金融、普惠金融等具有光大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在现场与广州开发区金融控股集团、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该行还把“工匠精神”及金融知识带到金交会,花式点钞体验、金融知识竞答、反假知识小课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众捧场。

发挥金控集团协同效应,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据光大银行广州分行行长韩学智介绍,为进一步服务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部署,2019年9月10日,集团董事长李晓鹏提出了“1+4+4”大湾区战略,也就是聚力综合金融“1”整套服务;聚焦生态环保、文旅会展、健康养老、科技创新“4”个业务领域;结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结合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结合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结合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1+4+4”大湾区战略。这个战略为广州分行协同联动集团驻粤兄弟单位服务大湾区进一步明确了方向。针对光大银行广州分行支持大湾区建设,韩学智表示,光大银行广州分行作为深度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分子,聚焦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补短板”项目建设、产业格局优化和产业分工协同发展、“科技+金融”助力产品服务创新发展、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重点场景建设五大机遇,积极发挥光大银行产品特色和服务优势,为大湾区长期发展提供持续稳定资金支持。

据了解,该行作为光大集团在大湾区综合金融板块的牵头单位,积极调动集团产融板块各企业优势特色产品,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方案。截至2020年6月,光大集团各类企业在大湾区投融资总额达8296.9亿元,其中支持基础设施领域168.8亿元、支持制造业1095.5亿元、支持民营企业2848.9亿元、支持中小微企业2365.4亿元。

落实防疫抗疫部署,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新冠疫情发生后,光大银行广州分行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与社会复工复产同频共振,持续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及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支持力度。

——光大“速度”。疫情发生后,光大银行广州分行第一时间在全辖79个营业网点全面开通“抗击疫情”业务绿色通道,保障支付、清算、汇划通畅运行,有效满足了社保、国库等紧急划款需求。同时,全面提升抗击疫情企业贷款审批效率,24小时内可完成从审批到放款的全流程,及时为东莞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等42家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光大“温度”。光大银行广州分行积极推出各项暖企措施,全面落实对中小微企业的减费让利政策,并加大阳光供应链、阳光e抵贷、阳光e微贷等线上服务力度,疫情发生后,该行第一时间出台了不催收、不征收罚息、不计入征信、不影响后续贷款的“四不”保护政策,对受疫企业采用适当延期、展期,灵活变更还款方式等手段缓解短期还款压力。

——光大“态度”。光大银行广州分行始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一方面积极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导向,充分运用总行贷款专项额度、利率优惠定价等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新基建、中医药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切实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积极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去产能,优化信贷结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面对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光大银行广州分行全力支持外贸型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更有质效的金融支持。

——光大“力度”。光大银行广州分行充分运用大数据、线上化、供应链等抓手,通过“全程通”“1+N”保理、阳光融e链及“银保系列”等产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简单快捷的金融服务。目前,光大银行广州分行已全面完成“两增两控”监管指标,近三年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年均增长超过100%。截至6月末,光大银行广州分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幅为15.65%,其中中长期制造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幅为32.39%。

——光大“精度”。光大银行广州分行结合服务对象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精准暖企、精准扶贫具体举措。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汽车经销商、酒店加盟商等共192户中小微企业办理延期还本付息。同时,精准对接链企需求,持续推行“千户计划”,精准对接供应链上每个小微企业节点,撮合需求,商机推荐,助力链企抓协同复工复产。在精准扶贫方面,光大银行广州分行持续落实省委对口扶贫工作部署,委派专职驻村干部帮扶阳山县阳城镇五爱村,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扶贫,打造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路。目前,五爱村的贫困人口收入已经全部达到和超过脱贫标准。

走好“惠民”三步棋,打造民生金融新标杆

光大银行广州分行以服务民生事业发展为己任,以“为参保人服务、为政府分忧”为宗旨,围绕做专社保服务、做优金融体验、做好养老保障的“社保+金融+健康”三步棋,积极构建具有光大特色的民生金融服务圈,为广东省实现全民社保体制改革平稳运行做出光大贡献。

自2001年广州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启动以来,光大银行广州分行累计发放社保卡超过600万张,服务社保客户超1000万户,为30余万家参保单位提供社保、金融、医疗等服务,成为首家推出社保卡线上申请、即时补换卡、专用存折补登机等多项服务举措,率先在手机银行APP、政务端“穗好办APP”上线社保卡申领业务,部署桌面式即时制卡机、便携式身份证信息采集器等智能设备,提升服务客户效率。据悉,该行亦成为广州市首批第三代社保卡的发卡行。

据了解,在今年广东省职业年金计划竞标中,该行携手太平养老脱颖而出,成功获得托管人资格,续写了该行在全国31个省份托管人资格连中纪录。光大银行也成为全国范围职业年金已开标省份全部中标托管人资格的三家银行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在社会保障和福利服务领域,光大银行托管品种覆盖证券投资基金、券商集合计划、企业年金、QFII、QDII等数十种资管产品,托管产品数量和资产规模均居股份制商业银行前列,服务的企业年金客户数超过5000家,管理个人账户数近100万户,托管企业年金基金资产规模超过500亿元,形成了涵盖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薪酬延付、福利管理、养老综合金融等多项产品和服务的“养福全程通”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养老金及福利管理提供全流程、立体化、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满足客户的全方位金融需求。

近年来,光大银行广州分行通过自身的发展,不断反哺社会,并与光大集团健康板块企业一道,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2019年12月18日,该行协同光大保险、光大养老在广州塔举行“光大服务季”启动仪式,围绕便民社保和惠民养老分别发布服务新举措,拓展人社九大类102项应用,并对社保卡“应用”“服务”“权益”“生态”四大方面进行服务升级,以智慧赋能养老。

培育高水平人才队伍,传承“钉钉子”工匠精神

光大银行广州分行“慕桦技能工作室”被全国金融工会命名为“全国金融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在该行蔚然成风。

本届金交会,光大银行广州分行也将“工匠精神”带到了现场,该行员工为大家展现了花式点钞等精彩缤纷的点钞技能,并现场开展金融知识竞答和反假币、防诈骗知识小课堂等互动活动。

构建“科技+创新”新动能,推进数字金融“云基建”

光大银行积极依托金融科技力量,构建新时代金融新生态,在金融和民生的交汇点,探索一条以财富与民生服务为特色发展之路,作为全国最大的开放式缴费服务平台,光大“云缴费”已累计接入水、电、燃气、有线电视、非税、教育等各类缴费项目突破9000项,输出合作微信、支付宝、美团、银联等大型互联网机构与银行同业520余家,活跃用户超3.2亿户,缴费服务覆盖全国。

一流财富管理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不仅体现在有温度上,还体现在了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和支持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围绕金融科技如何对光大银行广州分行服务大湾区建设发挥积极作用,韩学智表示,顺应互联网潮流,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了金融业的普遍共识。对于光大银行广州分行来说,通过技术的应用,一是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突破了地域和物理网点的边界约束;二是可以更精准地识别客户,有效对接客户金融需求,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广泛、更有深度的个性化服务;三是可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有效强化风险防范手段,通过上线“企业画像系统”,既实现了授信客户全方位“体检”,同时完善了“无纸化”审批流程,审批效率达到持续提升;四是丰富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应用场景,为一系列创新业务开展提供动力。

在一系列的金融科技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下,光大银行广州分行也落地了一项项业内首单和“名品”项目。如作为唯一境内财务顾问,成功推动落地了首单非澳企业澳门莲花债发行;实现了系统内首笔托管资金投资沪伦通下全球存托凭证(GDR);与光大信托合作创设了系统内首笔房地产股权私募代销产品;成功落地系统内首单挂钩LPR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推出港澳居民优惠住房按揭贷款“粤惠贷”;创新设立的“中山市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的融资担保价值,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了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被誉为“中山模式”,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高度认可,并在全国范围推广。

本届金交会上,光大银行广州分行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入手,运用金融科技赋能,发挥自身业务特色,全面提升服务质效,助力“六稳”“六保”目标实现。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