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90后设计师朱芷慧:在对话自己和对话他人的过程中 我们与往事和解
日期:[2020-09-27]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朱芷慧作品展BUG生活”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的观众互动

■朱芷慧“转发幸运符号”这个作品,探讨了当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片段”

■保鲜膜上写满了“记忆中那伤人的话”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所有的表达,也许只是为了达至自身往返求索的和解。

9月20日,“朱芷慧作品展BUG生活”在广州ART23当代艺术馆举行。年轻的艺术家,在展现视觉美感的同时,融入了对过往和现在的思考,以广泛“调研”,接纳了其他个体的共同需求,通过当代工具表现,并期待激发更多的,应答。

90后的朱芷慧,给我们呈现了具有冲击力的三组作品,“价值集市 VALUE MARKET”“BULLY PROJECTS”和“BUG RURAL BELIEFS”。其中一组的主题“校园霸凌”,予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从前也曾遭受过校园霸凌,多年之后,直到接触了艺术尤其是设计,才重新为自己寻得了自信。做这个作品,我曾在海外和中国采访了几十人,他们和我的倾诉交谈、互动感触,让作品成型。”朱芷慧说。

作为一位生于1997年的设计师,朱芷慧更宁愿把自己定位为“正在做一些设计的事情”。从前,在英国求学期间,遵照惯例思维,先设定具体成型目标再去制作的一些作品,“美则美也,技术上也较成熟,但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她说。

转折点出现在大二,她回忆道,项目雏形是大二的一个作业,当时,她萌生了做一个反映校园霸凌作品的想法,可能是和少年时的经历冥冥中寻求和解,也可能是对周边世界的感知,让她察觉到霸凌,其实并不罕见。

“我学的是视觉传达,本来就很爱观察自然和人群。为什么没人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说?于是我就去街头采访、在咖啡厅和人闲聊,聊着聊着,我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人都曾遭受过校园霸凌。”

基于越来越广泛而深入的调研,朱芷慧渐渐确立了作品主题。而表现形式,也得益于“采访对象”的“贡献”。“一次,一个人说她遭霸凌时的感觉,就像被保鲜膜裹住,无法呼吸,几近窒息。这让我选择了保鲜膜,作为其中的一种表现材料。”

呈现在ART23当代艺术馆“朱芷慧作品展BUG生活”上的这个项目,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儿童热线的定格动画,另一部分由摄影和公益海报组成。动画中遭受欺负的小鸭子,在圣诞夜歌声中,独自颤巍巍被提醒着、引领着来到电话亭。“圣诞,在西方国家是放假的,但这个动画想告诉大家,365天24个小时,关爱被霸凌者热线,都在为人们打开。这也是为热线做的一个真实推广。”

另一部分,几张特写的人物海报,面部被保鲜膜覆盖,焦点模糊,摇晃的画面似乎表现出人们的挣扎和呼救,也表现出不论是真实霸凌还是无形欺侮给人的冲击。

“为求真实,就连模特,我也请了有过被霸凌遭遇的人担当。而另一个装置,被保鲜膜重重缠绕覆盖的正方体,上面,写满了那些记忆中最伤人的话,都是采集自他人。如果你曾经受伤害,希望你也能写下来。如果你曾是‘施暴者’,这个装置上还有一盒创可贴,你可以用它们,来表达自己如今的歉意。”

设计和创作,最重要的事情,也许就是这样,它具备现实意义,关注了自己,更关注了他人。它有各种或简单或繁复的工具,去采集和触动许多的集体记忆,并在呈现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和他人的和解,与治愈。

简介

朱芷慧:“我是一名设计师,出生于1997年。我天生对视觉是敏感和热爱的。我认为设计最重要的事情是去关注客户需要。为了能够触动我的观众,在我的设计中有很多有人情味的小细节。我想,设计不是奢侈品,而是日用品。设计是服务顾客和生活的。”

ART23当代艺术馆馆长李圳香:

主动的调研、真挚的表达

当代艺术为我们呈现了治愈的力量

观展之后,ART23当代艺术馆馆长李圳香接受了新快报记者的采访,她说,在当代艺术创作之中,“调研”的过程往往比展现结果更加重要,而作品,承载了作者的思考和表达,并在交流中,一直呈现着当代艺术的迷人特性。

收藏周刊:您怎么看待“调研”在创作中的地位?

李圳香:创作,是艺术家本人试错和实验的过程,结果并非最重要,关键在于调研。通过调研,他会梳理清楚所有关系,最终确定主题。

收藏周刊:曾经有种误解,人们以为当代艺术家“灵感所至”就会突然创造出一件作品,看似十分简单。但听您说到“调研”这一流程,觉得并不简单。

李圳香:这关系到不同的定义。从前我们对艺术的定义可能基于技巧性,把结果视为一切,但现在的作品可能是观念性的,那我们就很有可能看不懂这个结果,或者说,它的技巧性不是我们所熟悉的。

收藏周刊:所以作者想跟我们交流什么?

李圳香:当代艺术作品想跟我们交流一种想法。为了交流想法,作者需要提出观点、调研对象、获得信息、使用媒介和材料试验,用这漫长的创作过程,来论证观点,然后与观众分享。可能这就是当代艺术跟传统古典艺术很重要的一个区别。

收藏周刊:在此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依然如古典那么高吗?

李圳香:在技术层面,因为使用的媒介变了,所以不能同日而语。在技术层面考究的就不再是从前所说的对单一工具的掌握水平,而是对多种综合材料的创新搭配。

我们另辟蹊径,寻找更开放、更超脱和具有实验性的创作。譬如有没有可能把绘画和表演结合?摄影和雕塑结合?艺术和科技结合?不是再发掘原有工具的可能性,而是换一种新的表达工具。

收藏周刊:您觉得,这么多年来,我们本土的,包括年轻的艺术家也好,成名的艺术家也好,他们是在跟随当代艺术这个潮流,还是在创新一个本土的潮流语言?

李圳香:您问的是我们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是吗?诚恳地来说,我对您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只能分享我的所见。诚如您所说,它的源头在于西方,尤其是它的思维和哲学根基。我只能说,在现代化进程里、在全球化这种开放包容的大环境下,我们在尽可能地去学习,尽可能地去吸取更多的不同观点和精髓,掌握更多先进的工具和思想。但本质没有变,这一点同根同源,东方也好,西方也好,我们都是通过艺术来寻找自己以及表达自己,这一点亘古不变。

收藏周刊:您觉得我们观看当代艺术作品,需要艺术家在场、需要艺术家讲解吗?

李圳香:需要作者在场分析。其实我觉得应该不叫讲解,因为它本身没有正确答案,不需要讲解,但需要交流。

收藏周刊:当代艺术是否更重视交流?

李圳香:没错。我们在逐渐告别自我、封闭和孤僻,越来越尊重彼此,渴望通过交流,来自利利他。交流应该在艺术中去被发扬和提倡,这可能也是大家喜爱当代艺术的一个原因。对我们而言,没有什么正确答案,没有让你觉得高不可攀难以模仿的技巧,我们只是作为一些不同的独特个体,做出了表达。有人觉得当代艺术很怪,可是,往往就是这种怪,让你更有信心,让你觉得原来这也是可以被接受的,这其实也是一种治愈和放松。我们不必绷紧神经,去追求那唯一标准的成功。

收藏周刊:最后,能否简要评价一下此次“双展”的作品?

李圳香:“朱芷慧作品展BUG生活”,表达了朱芷慧对周遭生活和社会的观察和深切思考。从她的三个项目中:校园霸凌、价值集市(二手交易软件设计)、转发幸运符,我看到她对艺术综合媒材的熟练掌握,她使用了平面设计、动画短片、3D雕塑、摄影、绘画、艺术装置、活动策划这些丰富的艺术形式来阐述问题,在主题表达上非常生动,而且充分考虑到了观众和展览的互动,提升了观展体验。“错觉FEELING RIGHT阮绮晴电绘色彩展”,阮绮晴的作品,用色块创造出虚拟空间的电光效果,反映出当下数字网络刷屏时代的特征。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