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穷在深山有近亲 亲人就是扶贫工作队
日期:[2020-10-01]  版次:[A06]   版名:[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   字体:【
■沙水村新貌。

■驻县组在沙水村产业扶贫项目茶叶基地了解帮扶产业发展状况。

■作者:王毅成 中山市驻封开(德庆)县扶贫工作组

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阵雨

今天,我向冯欣荣组长申请去一趟沙水村,看看我们固守一方的扶贫战友。

德庆县高浪镇沙水村,2016年被核定为省定贫困村,是中山市对口帮扶肇庆市德庆县16条省定贫困村中底子最为薄弱的一条村。从驻地到沙水村90多公里,一半高速路,一半盘山公路。那山路的海拔落差接近100米,跨越多座山体,说是“九九八十一弯”一点都不为过。

自参加扶贫工作以来,我走过的路不少于两万五千公里,今天,走在往沙水村的山路上,我却头晕了。弯弯曲曲的山路,稍有不慎,可能就会摔得粉身碎骨。但,帮扶沙水村的兄弟们每个星期都不少于两次的进出,已经坚持了4年。

当年刚进驻沙水村时,因为村里没有房子出租,驻村工作队只能在高良镇暂住,每天镇村“两点一线”,艰苦又危险。后经驻县工作组多次与德庆县及高良镇协调,工作队终于在2019年初住进了沙水村贫困户的新建危改房。不过房子没有装修,墙体都没来得及粉刷。

到了之后,我对派驻第一书记真诚地说:“梁书记,你们沙水的工作条件确实艰苦,感谢你们的一直坚守!”

梁华玲书记说:“我们的环境比起当地贫困户的窘况已经是幸福的了,我们能坚守在这里,一方面是党性促使我坚守,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是人性使我留下,同一天空下,这帮人需要我们帮、需要我们扶,让他们和我们一样,过上幸福生活。”

沙水村位于大山深处,自然资源不足,缺乏产业基础,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制约严重,主要以外出务工和小农经济为主。

驻村工作组进驻以来,在民众镇政府和驻县工作组的支持下,在沙水村积极开展科学种养项目,主要有金萱茶、黑山羊、黄牛、走地鸡等,稳定增加贫困户的收入。除了施行种养,他们出台就业、教育等奖补方案,转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引导和建立贫困户勤劳致富的意识,增加其内生动力。

这次走访中,帮扶对象徐森清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徐森清,30岁,小学学历,家里有一位患一级智障的老母亲,住的地方是离村委会有半小时摩托车车程的“世外桃源”。2016年扶贫工作开展前,徐森清靠母亲的一点补贴和自己打散工维持生活,驻村队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为他制订了“一户一策”帮扶方案。

通过产业帮扶、项目分红、岗位补贴及危房改造,徐森清和母亲的生活一点一点变好,他的脱贫志气和小康动力也迅速增长。2019年初,徐森清贷款5万元发展养牛项目,靠勤劳的双手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成了沙水村的致富带头人,家庭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5536.7元提升到2019年的12918.28元,现在他养了10头黄牛、35头羊、45箱蜜蜂……还带动村内三名贫困户一起参与养牛项目。

截至2020年5月,沙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66人已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八有”等脱贫目标,家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新农村建设基本完成,相关贫困人口及贫困村已100%脱贫。

致敬平凡的不凡,谢谢沙水村的扶贫兄弟,谢谢各位扶贫战友的默默奉献,我非常荣幸能够跟你们在一起并肩作战。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