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红色热土盘活红色资源 传承革命精神助力脱贫攻坚(2)
日期:[2020-10-16]  版次:[T07]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目前潮安县江东镇仙洲村正在谋划做好红色文化旅游项目,计划结合新农村建设,打造一条红色文化旅游线路。


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潮州市潮安区积极推进红色文化修复重建

红色旅游景点探访

●潮澄饶革命委员会旧址(凤凰镇叫水坑村)

支持浮凤苏区建设 重修后引发参观热潮

凤凰山主峰海拔1497米,位于潮安、饶平、丰顺、大埔四区县边界,地势险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利用这里的地理优势,形成倚山临海、山地平原互为依托呼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红色战略区域。

凤凰山革命根据地是潮汕地区革命的重心,叫水坑村则是凤凰山革命根据地的活动中心,革命遗迹旧址众多,1934年10月在内峎公厅成立的潮澄饶革命委员会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该旧址曾于1991年重修,但当时条件有限,三十多年后,又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2016年,叫水坑村被确定为广东省定贫困村,由潮州市政府办公室等六个单位挂钩帮扶,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致力做好“红”“绿”两篇文章。2019年,帮扶单位筹资110多万元对潮澄饶革命委员会旧址进行重新修缮,让旧址再次焕发生机。

沿着一条小道登上内峎自然村的一处半山腰,沿着一条小道登上内崀自然村的一处半山腰,白墙黑瓦的潮澄饶革命委员会旧址背山而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旧址内部采用青砖铺就,精心策划的红色革命展馆里,讲述着叫水坑村悲壮感人的革命历史。

今年6月底,潮澄饶革命委员会成立旧址正式开放,很快就引发参观热潮,被授予“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开放以后,很多党支部跟我们联系,来这里举行党员教育,潮州的最多,闽粤赣也有,平时来村里旅游的游客也对这里很感兴趣。”第一书记蔡庆辉高兴地说,“今年国庆长假,旁边配套的旅游服务部里,竹艺产品、红色文创产品等都卖得很好,我们特意进了不少货,差不多都卖完了。”

叫水坑村还以潮澄饶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旧址为核心,修建了一条红色栈道,游客可以沿途参观革命遗迹,聆听革命故事,接受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如今,叫水坑村以乡村特色旅游为龙头,“绿色”生态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相互交织,带动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蜂蜜生产、竹编加工、餐饮购物、民宿客栈等产业日趋兴旺,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振兴发展之路,实现了“前期输血”向“后期造血”的转变。

●潮州“七日红”前后中共潮安县委驻址(江东镇仙洲村)

潮安人民策应南昌起义 保存南昌起义火种

在韩江下游的江东镇仙洲村,有一个气派的黄氏宗祠,不用走近大门,远远就能看到门内正中竖立着一块高大的红色石碑,上书金色大字“潮州七日红 青史垂千秋”,这是新中国开国元勋粟裕将军赞颂“潮州七日红”的著名诗句。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新军阀的第一枪。8月初, 中共潮安县委机关从潮安枫溪转到仙洲村,曾在黄氏宗祠内开展革命宣传发动群众策应南昌起义军。9月23日,南昌起义军进驻潮安,县委机关也从仙洲进入潮州城。9月30日,国民党反动派进攻潮州城,起义军不得不撤退。这七天,起义军帮助潮安、汕头、揭阳、澄海等县市人民建立了革命政权,史称“潮州七日红”。

为保存红色资源,2018年8月,潮州“七日红”前后中共潮安县委驻址被确定为潮州市第一批修复和改造示范点,并于年底完成修缮工作。2019年入选潮州14张红色文化名片。在这个陈列馆里,展示着“潮州七日红”的丰富史料、仙洲村和江东镇的革命斗争史资料,以及珍贵的革命文物。

“很多单位都带党员到这里参观学习,特别是七月,每天都有单位来。一年大概接待来学习的党员3000多人次。”仙洲村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村里正在谋划做好红色文化旅游项目,主要想法是结合新农村建设,打造一条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将红砂村的洪灵菲故居、佘厝洲村的中共潮澄饶县委机关所在地等红色遗迹联系起来,让红色旅游带动仙洲发展。

●潮安“左联三杰”故居 (江东镇红砂村、归湖镇溪口村、庵埠镇陈厝街)

擦亮“左联”名片

传承革命优良传统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这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在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鲁迅是其旗帜人物。它引领的中国左翼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纯文艺运动,更是一场社会革命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战略的一部分。

但可能很少人知道,左联中有六位潮州英杰,洪灵菲、冯铿、戴平万、陈波儿、柯柏年、梅益,人称“潮州六杰”。其中,洪灵菲、戴平万是“左联”创始人,陈波儿是新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之一,北京电影学院的奠基人,他们都来自潮安。

为传承“左联”精神,近年来,当地政府对“潮州六杰”的故居修缮工作也在逐步推进。今年是“左联”成立90周年,3月份,洪灵菲故居和戴平万故居都已修缮完毕,陈列工作也基本完成,已经对外开放。

洪灵菲是“左联”七常委之一,还是其中最年轻的作家。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左联”七常委中最年轻的作家,1934年中秋节前后在南京雨花台被国民党枪杀时年仅32岁。洪灵菲不仅是革命烈士,文学成就也为后人称道,代表作是《流亡三部曲》。洪灵菲故居位于江东镇红砂村,这座始建于清末的宅子,本身就极具历史价值,修葺后保持原有建筑风格,乌瓦飞檐,灰塑彩墨,青石铺地,正门中央是三个端正大字“亦瑞居”,意为“步趋先贤,吉祥如意”。故居内不仅有详实的文字介绍,还有其后人捐献的文物展品。

从江东镇顺着韩江一路向北,金舟大桥东边归湖镇,1903年,戴平万在溪口村出生,他和洪灵菲既是趣味相投的好友,也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戴平万是“太阳社”成员,参与过“左联”筹备工作,是“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的撰稿人,其作品《前夜》和《荔清》,被当时的评论界誉为新兴文学的花蕊。戴平万不仅是 “左联”早期的领导者之一,还是东北抗日联军早期创始人、新闻事业的先驱者和工人运动的领导者。

戴平万故居是一座“下山虎”式潮汕民居大宅,总面积1300平方米,宽敞气派。门楼屋檐下,正中央“儒林第”三个绿色大字端正有力。这是戴平万的父亲戴仙俦的笔墨,他是清末秀才,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在潮汕颇有名气。也许正是这样的书香氛围,让戴平万易于接受新思想。

如今,两位英雄的故居修旧如旧,行走其中,仍能感受到这些年轻的革命者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慷慨激情。

另一位潮安籍“左联”代表人物陈波儿可谓才貌双全,她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出色的艺术天赋让她成为新中国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但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活动中。新中国成立后,她又投身到祖国的电影事业中,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之一,她倡导成立的我国第一所电影艺术干部学校就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她的故居位于庵埠镇陈厝街,由于历史原因,产权尚未厘清,目前还处在修复的前期筹备阶段。不过,故居保留着精美的潮汕木雕,门前那棵百年古榕,似乎在默默守护着这座英雄的住所,等待着它重焕生机的一天。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