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征伟(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理事,深圳市南山区书协副主席)
随着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的转型,人们开始以更加理性、平和的态度去面对西方文化,重新审视、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盘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无法绕开书法。因为,书法是最具有中国元素的艺术,其独特性也成为世界唯一。作为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最有亲和力、最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国书法之博大精深,凝聚了这个悠久民族的思想文化精髓。正如美国华裔学者熊秉明先生所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由外部的形式和内部的精神两个维度建构,古老而鲜活。其外部的形式强调“技”,内部的精神强调“道”,两者有机结合者,方可成就书法经典。片面强调“技”乃工匠所为,而抛开技法去论书道,也只是隔靴挠痒,无法深入其中。对待书法艺术,我们要深谙笔法、字法等书法内理,并把她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去解读、研习,才能更好读懂书法艺术的深邃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内涵,才能更好体悟书法艺术的真谛;我们又要既格守传统,又勇于创新,继承传统是汲取古人的精华,创新是赋予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时代气息,让她更富有活力。
当书法内在精神构成的文化内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当书法走进全世界的“孔子学院”、重归全国中小学课堂,当书法艺术在民间蓬勃发展,并跻身艺术品市场,当一批又一批书法家不断涌现之时,重新审视和解读书法艺术,其意义不言而喻。
纵观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古代和近代的文人无一不是书法家,其书法也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书法工具性逐渐削弱,当代书法家已呈现出明显的文化缺失。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尤其在当下,面对社会上各种物质诱惑,书法家已难有古人那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因功利思想而产生浮躁心态,是书法艺术创作的大敌。我们深知,书法艺术非朝夕之功可及,它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正所谓“人书俱老”。学书之人,应该把修身克己、提高素养、钻研学问放在临池之上。书法家在锤炼娴熟的笔墨技巧的同时,也应该升华自己的思想和完善自身的品质,在追求作品完美的同时,自我人格也要不断完善。那些徒有虚名的书法家终究会被淘汰,经不起历史检阅而淹没在书法长河中。唯有德艺双馨、学富技高的书法家才能载入书法史册。
因此,当代书法家务必要有时代责任感,净化心灵,深悟书法艺术的本质,在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保持平和的创作心态,在渐修中顿悟,于厚积中薄发。把人品的修炼作为提高书法艺术水平的重要前提,作为达到书法艺术崇高境界的必由之路。这样,就会有更多高雅作品传承,书法艺术就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只有这样,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生机勃勃,终将为世界人民认识、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