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家庭伦常在现代社会也应继承发扬
日期:[2020-10-18]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父亲致庭耀儿, 一通,民国 信札介绍:据信中言“学读慈谿”,则作者似为浙江人氏。此札书法清朗,措辞典雅,颇为可观。函中嘱儿“还令读书,惟愿其‘男儿欲遂平生志,书算勤向案头学’,立身益也”,立意高远,令人肃然起敬!又冀望兄长照顾小弟,所谓“兄弟情切,门庭光也”。

杨氏致龙章良人,民国 信札介绍:此为周龙章妻子所书,自署“拙荆杨氏”,当即为龙章函中之“贡妻”。杨氏在乡下操持家务,难处可想而知。信中言及,“年节将近,四路开销在急。第一二嫂之钱,时时索讨;再者曹万春之钱,屡次追逼……”,令人顿生恻隐之心。二通书信,龙章皆有回复,并一一给出应对方案。家庭生活,惟有夫妻协力,同舟共济,方可渡过难关。又杨氏虽在乡下,而抬头称“良人文鉴”、“良人见字如晤”,又自称“拙荆”,且书法大气,亦知书达礼者也。

先君致儿志刚(之一), 一通,一九九○年八月五日 信札介绍:吾乳名“志刚”,1990年,吾正在山东省北镇中学读高一。学校位于滨州市里,距阳信老家逾百里,数月方得归家一次。高中生活起初颇不适应,焦躁烦闷,未曾安心学业,成绩一塌糊涂。此一情状,吾多记于日记中。高一暑中还家,吾之日记被先君偶然发现,八月五日凌晨,先君乃有此纸谆谆告诫。“空立志”、“想入非非”、“不现实”之批评,令吾蓦然警醒,自此端正态度,一心向学焉。

父亲致勋儿, 一通,约清末 信札介绍:此札乃为父在外,致信勋儿,叙说家事。函中言及“尔哥”、“尔嫂”、“尔母”、“定姊”诸亲人,可知其牵挂之广。又特意嘱托勋儿,“所送伊礼物,前函已提明,望与尔母亲酌夺可也。尔嫂面前不必直言,免得盗气,弄得家不和也”,可感为父者主导、治理家庭之不易。

■周春健父亲 周玉华先生


习之堂藏家书百种特展日前开展,周春健认为——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日前,“百年家书——习之堂藏家书百种特展”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举办,展出百余件时间跨越百年的家书。这是继去年“爝火不息——习之堂藏老讲义百种特展”之后,习之堂再次推出的重磅展览,讲义体现的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是教书育人的载体;家书则体现了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是家风家教的载体。习之堂主人、中山大学教授周春健表示,“即便放到现代社会,依然需要本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态度,对传统家庭伦常有所继承发扬。”

本次展览展品分“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君子之道,造端夫妇”“立身行道,家奉严君”“先严手泽,躬行传承”五大部分。

其中,不乏郑振铎之子郑尔康致袁锦翔、叶圣陶之子叶至善致《中国教育报》编辑部、章太炎之孙章念驰致李楚材等。

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周春健的家学墨迹也悉数展出,信中既有警醒年少的周春健(汝名志刚)莫要“空立志”、“想入非非”,更推荐上海书家钱沛云之硬笔书帖要临习,以为其书“实有书圣(羲之)之风、启功之度”,堪作楷模。

中大哲学系博士生仝广秀撰文介绍,从老讲义展到百年家书展,两场展览前后衔接、顺承递进,有着一以贯之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首先在于老讲义和家书的内在一致性,即二者都承担着重要的教育功能。讲义体现的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是教书育人的载体;家书则体现了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是家风家教的载体。两次展览所精选的藏品,时间跨度主要集中在晚清至1949后的近百年间。这是一个风云激荡、古今裂变的时代,无论是传统学术体系还是固有的家庭制度,都经历了瓦解和重塑的过程。与此相应,人才培养和家庭教育的方式也发生了相应改变。通过对老讲义和家书的深入观摩,我们可以看到,老讲义如何见证了百年来的文教兴替和学术嬗递,家书又是如何体现齐家之道在百年间的升降沉浮。最为关键的是,二者为我们揭示了近代大变局背后,始终存在着恒常不变之处。尽管学制有所改易,但知识阶层存亡继绝、恪守斯文的精神却并未失坠;尽管家庭的组织方式有所变化,但中国人注重培育美德、传承家风的传统却延绵至今。正如“道问学”与“尊德性”应当相辅相成,作为知识载体的老讲义和作为美德载体的家书,构成了整全的教育体系,体现了从“格物致知”到“修身齐家”的进阶之路。

对话

《孟子》对家庭伦常的规范 对现实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收藏周刊:什么时候开始,您开始收藏家书?

周春健:在“百年家书”展览分类中,最后一类是“先严手泽,躬行传承”,里面包含好几通先父玉华先生当年给我的家书。最早一通是在1990年,其时我正在外地读高一。这封家书对我个人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一直珍藏身边。后来陆续收到父亲寄来的家书数通,里面都包含对我的提点、指导、教育,我时时拿出潜研琢磨。从那时起,我就留意家书的保存。

之后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接触到《诗经》、《论语》、《孟子》等经典里关于传统伦常的某些命题,个人非常感兴趣。曾经写过几篇小文,讨论传统家庭伦常问题,比如《“宴尔新昏,如兄如弟”与儒家伦理》,再如《孟子“父子之间不责善”的古典学阐释》等。随着“习之堂儒学馆”的创办,收藏兴趣越来越浓厚,自然就想到了集中收藏这一类文献,以作展览和研究之用。

收藏周刊:通过家书的梳理,我们可以勾勒出传统中国家族礼教方面怎样的特点?

周春健:今年四月份,我曾讲过一次线上课程,题目就叫“平正典雅——从百年家书看中国传统家庭伦常”。所谓“平正”,是指一种规范;所谓“典雅”,是指一种品格,都是就传统伦常而言的。

关于中国传统伦常的规范,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一段集中描述,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里面便包含属于家庭伦常的父子、兄弟、夫妇关系。这一规范,对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便放到现代社会,依然需要本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态度,对传统家庭伦常有所继承发扬。

收藏周刊:收藏家书过程,有没有特别难忘的事可以回忆分享?

周春健:这方面可以说两件事。其一,我的母亲贤良淑德,勤苦耐劳,养育吾姐弟五人成材,历尽苦辛!而先父性情威严,平时不擅情感表达,母亲日常遂偶有“抱怨”,甚至成为她一生的“心结”。先父2015年仙逝之后,我在整理遗稿时发现了两首写给母亲的贺寿诗。诗写得通俗直白,却又真情实意,发自肺腑。曾经将诗读给母亲听(之前不知有此诗),母亲听后亦很感动,坦言一生心结从此打开。由此一可见父母感情之质朴深挚,又可见先父情感之细腻丰富。

其二,自去年底,我与内子巧云整理所藏家书,而成《百年家书——习之堂藏传统家书精品百种》一帙,将由广州出版社出版。在出版过程中,因涉著作权,我们尽力联系了家书的原作者或其后人。其中有几位是名人之后,比如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的女公子陈美延教授,比如著名出版家张元济先生的嫡孙张人凤先生。他们一方面对《百年家书》的出版表示大力支持,一方面又在交往过程中体现出极其谦逊的品质和严谨的态度,能够让人充分感受到谨严之家教及深厚之家学渊源,更可感知家风家教绝非空言也!

简介

周春健

男,1973年生,山东阳信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四书学、诗经学、文献学研究,著有《元代四书学研究》、《经史之间》、《诗经讲义稿》等。近年来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创办家庭式私人博物馆“习之堂儒学馆”,成功举办“习之堂藏老讲义百种特展”、“习之堂藏家书百种特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