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一纸侨批 一生家国情
日期:[2020-10-24]  版次:[A06]   版名:[城事]   字体:【
■10月22日,新快报记者走进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通过展出的珍贵文史资料,了解汕头开埠历史、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的建设发展情况。

■侨批文物馆内展出的侨批。

■参观者观看馆内展示的侨批。

■汕头市侨批文物馆馆长林庆熙介绍展品。

——访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听老馆长“讲古”

广东汕头,向海而生,因港而立,因侨而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从边陲渔村到通商口岸,到城市设立与发展,再到改革开放前沿;从昔日开埠的被动开放到建立经济特区的主动开放,再到新时代的全面开放。“开放”的基因与特质,已烙印于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

汕头也是著名的侨乡,近代以来,潮汕漂洋过海谋生者络绎不绝,一封封兼具书信与汇款功能的侨批是维系他乡与故乡的纽带。10月22日,新快报记者前往汕头老城区,走进汕头市开埠文化陈列馆与侨批文物馆,了解汕头从被动开埠到主动开放的发展历程,听侨批文物馆老馆长讲述一封封侨批背后华侨心系家乡、心系祖国的赤子情怀。

■采写: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 毅

“银信合一”,潮汕华侨独特的寄托思念方式

潮汕人读“信”为“批”,将“寄信”称为“寄批”。侨批是海外华人华侨寄给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基本特征是“银信合一”,一般情况下会在左上角写上汇款的金额。到汕头市侨批文物馆参观时,馆长林庆熙介绍,“侨批是特定背景下产生的独特华侨文化。在清朝解除海禁以后,潮汕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移民潮,潮汕籍侨胞或为生活所迫,或为逃避战乱,从樟林古港等港口乘红头船远渡重洋,到东南亚及其他国家谋生。”

在汕头小公园文化街区,与侨批文物馆隔街相望的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正进行一场名为“从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全面开放——汕头城市开放史展览”。记者观展时了解到,潮汕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最早开始于明嘉靖年间,在暹罗、菲律宾、印尼、越南等地都留下了早期潮汕移民的踪迹。潮汕人把出国谋生叫做“过番”,“过番”的人称为“番客”。汕头港作为粤东海外移民的重要口岸,大批华侨由此远渡重洋谋生,除了传统的向海外自由移民外,还出现了一批批“契约华工”和掠夺廉价劳动力的“猪仔贸易”。

林庆熙介绍,那时出洋打工的自由移民多数来自社会底层,文化水平较低,只能靠 “三刀两小”,即菜刀、剪刀、剃刀、小商、小贩来维持生计。在海外站稳脚跟后,华侨便开始委托回国的亲友乡人带钱款回家,“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 由于当时东南亚国家的金融邮讯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海外侨胞捎回家乡的款项和信息,会由专门往来国内外的“水客”和侨批局递送。

“水客”与侨批局,是侨批业发展中催生出的产物,“水客”实际上是为海外华侨递带人、信、财、物的人,与现代的“海外代购”异曲同工。而随着海外华侨人数的增加,侨批的数量也增长,单打独斗的“水客”没有办法适应需求,有远见的“水客”和商号便专门创办了侨批局,代替个体经营。有史料记载,1946年东南亚一带侨批局共有451家,同一时间的潮汕地区侨批局达131家。

诚信重诺是侨批业运作重要原则

据了解,目前,侨批文物馆共征集、收藏各类侨批文物约12万件,其中侨批原件3.72万件。最长的侨批有三千多字,最短的不过四五字。林庆熙指出,侨批的原始价值为赡养眷属,也是对家庭不忘根本的承诺,更是维系故乡侨眷和海外华侨的纽带。

“女在街边卖霜尚无能维持生活,焉有余钱寄批,然念白发老母年迈受此惨痛,何其忍心,故而节省日常用费,附去已赎天伦之罪。”这封侨批道出了一名在国外卖冰棍度日的女子,为了尽赡养的义务,省吃俭用也要给生病的母亲寄去钱。“每一封侨批背后都是一段故事,如果把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实际上就是华侨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信有来有往,回批代写这一职业也相应产生。“写批洪”洪铭通是上个世纪澄海当地赫赫有名的回批代写,代写回批约半个世纪,经其笔下传递至南洋的回批数以万千计。林庆熙表示,“写批洪”坚持银钱数条不清者不写;夸大儿孙不肖以同情而求多寄钱者不写等“四不写”原则而擦亮了“忠厚诚信”的金字招牌,从而在行业中屹立五十年不倒。林庆熙说,“讲诚信、重承诺” 是在整个侨批业运作里最重要的原则。

参观过程中,一封特殊的回批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一封由周恩来、叶剑英、潘汉年、廖承志联名写给苏君谦、郭子纲、黄奕等三位旅泰侨胞的回批,以感谢他们为延安抗大捐款。在抗战时期,三位旅泰侨胞经由澄海人在泰国开设的批局,通过“口批”(寄批人口头说定)的方式将200元国币辗转送到了八路军的武汉办事处。回批之上,表达了对三位侨胞爱国热忱的“殊堪钦佩”,盼望他们在泰国“鼓励彼方青年前来学习抗日知识”。这是华侨通过侨批的递送支援祖国人民正义斗争的实例,同样体现了海外华侨深厚的家国情怀。

侨批是凝聚侨心、侨力、侨智的纽带

在海外打拼的潮汕人积蓄力量,在事业有所成后,纷纷回到家乡投资发展。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商办铁路潮汕铁路是由华侨投资兴建运营的;1914年汕头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水厂建成投产,汕头成为国内最早通自来水的城市之一,也是侨商高绳芝等人募股集资筹办的。潮汕华侨与故土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汕头的城市发展历程中从未缺位,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1980年,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40年来,汕头经济特区多措并举打好“侨”牌,增强海外潮汕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今年6月,广东印发实施《关于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促进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为汕头经济特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发挥先行先试作用,还提到要以“侨”和“文化”为纽带,充分用好潮汕地区老字号、方言、侨批等丰富华侨文化资源,推动华侨华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一纸侨批,记载的是华侨的创业史,诉说的是游子的思乡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华侨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更见证了侨乡汕头的变迁。随着国家银行侨汇业务的不断发展,侨批业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逐渐转变为国家银行吸收外汇的一种代理机构。

20世纪70年代,国务院明确要求“侨批业由银行接办”。至此,历时一个半世纪的民营侨批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林庆熙说,现在,来侨批文物馆参观、寻根的海外侨胞络绎不绝,更有人相信文物馆是侨批最好的归宿并将大批见证家族历史的侨批捐献出来。“虽然侨批、水客、侨批局等均成为过去,但是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心系桑梓的侨批文化永远不会过时,侨批文化一直是凝聚侨心、凝聚侨力、凝聚侨智的纽带。”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