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东漆艺行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日期:[2020-10-25]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陈泽满创办的阳江漆器实物档案珍藏馆所藏清末到民国期间生产的漆箱

■与共从所展售的漆艺文创

■陈泽满创办的阳江漆器实物档案珍藏馆所藏民国年间生产的漆箱

■范高亮 牡丹花

■林业潮 “漆葫芦”作品

佛山“中国漆艺文化村”已初见成效

目前,位于佛山三水的中国漆艺文化村的推进已经初见成效,而在10月底,“2020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工艺品制作漆器制胎工、漆器髹漆工职业技能竞赛”(华南预赛区)也将拉开序幕,广东的漆艺行业或将迎来大变局。广东省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苏星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称,“到现在为止,全国漆艺市场最活跃,最创新的还是在广东,广东的漆画家风格是最多元的。”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漆器在历代都是奢侈品

收藏周刊记者走访发现,在广东,漆艺行业的版图基本集中在广州、佛山、阳江和潮汕地区。虽然漆艺技法的历史传统更多是集中在潮州和阳江,但由于高校林立,加上庞大的经济体量,漆艺的推动与研发,主流仍然是以广州为主。在这里,除了有广州美院等专业院校作为学术引领外,还有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这样强力推进传统工艺的机构。

今年7月,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全省范围内邀请有能力进行“漆艺+产业化”研发项目的漆艺工作室、漆艺家、漆艺传承人进行深度的研发合作,引起了行内高度关注,而10月底,“2020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工艺品制作漆器制胎工、漆器髹漆工职业技能竞赛”(华南预赛区)也将拉开序幕。

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李紫萤表示,传统工艺之光在历史长河中辉煌闪烁了几千年,到了现代,必定还有其发光发热的地方,我们的义务是促成更多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案例,并帮助其可持续性发展。

在市场方面,小洲艺术区则在近年对漆艺的持续投入与推动,使“小洲漆画艺术展”成为了漆艺行业的品牌活动,并与拍卖行、古玩城、艺术市集以及艺博会、艺术广东等合作进行市场推广,其负责人王齐介绍,“尝试多种形式让漆画作品与市场对接,争取扩大漆画的销售渠道。”

“到目前为止,全国漆艺市场最活跃,最创新的还是在广东,广东的漆画家风格是最多元的。”广东省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苏星对目前的广东漆艺、漆画都十分乐观,在他的工作室,记者也见到了他探索的各种漆艺文创产品,“我的想法是用漆的名义让家具复兴。”已经有过漆艺+钢琴的尝试后,苏星有了个更成熟的想法,他认为,“首先漆器本身就是贵族产品,历代都是奢侈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做得越好越精,才是漆器最擅长的,而不应该往通俗化、低廉化的方向思考。哪怕漆艺考虑批量,也是精品的批量。”

从事红木家具二十多年的陈国良今年也在番禺创办了漆彩文化,而他在尝试的正与苏星的想法不谋而合,“对于家具,漆艺是最好的附加值。”

呼吁与设计界融合

今年3月14日,全国第一个漆艺文化村——“中国漆艺文化村/漆艺实践创业基地”在三水白坭镇举行签约仪式,正式拉开广东漆艺术产业化的序幕。

据了解, “中国漆艺文化村”将是国内最早涵盖漆艺产业、漆艺人才培育、艺术家驻地工作室三大板块的漆艺文化村,近4000平方米的漆艺工坊将成为创新、创业、创梦的地方,苏星表示,广东省漆画艺委会将牵头带动广东各大美术院校的学生在这里进行大胆创新漆工艺。

此外,佛山的漆艺工作室目前已经汇聚了张温帙艺术工作室、袁剑大漆艺术工作室、李致宏漆艺工作室以及上七漆器美学空间等。其中,袁剑大漆艺术工作室目前全职的人员有十人左右,是少有能够批量制作漆艺的工作室,在袁剑看来,要批量制作漆艺的难度不在于产能,而在于市场需求,“市场有需求,就能有相应的产能。”记者通过走访,不少行内人提及批量制作,几乎都谈到了他的工作室。

佛山美协副主席李致宏与袁剑不同,他更多的是自己创作为主,“漆艺要发展,务必引入设计领域人才,跨界融合。”在他位于南风古灶的工作室里,谈话中多次强调这个观点。

呼吁与设计界融合的,还有叶志豪,他认为,漆艺从业者只有重视设计领域中的流行趋势和创新思维,才能让传统的漆艺有所突破,才能活化漆艺,并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本地人却不知阳江漆器

走在阳江街头,如果完全不知道漆艺的人,或者并不会把这样一座城跟漆艺相联系,然而,哪怕记者早就知道阳江漆艺,在这里的街区上,也并没有发现一个相对集中展售漆艺的地方。有的只是个体的持续坚守与推动,作为阳江市文化馆的在编干部,陈自豪相对能有充分的条件开展漆艺培训,在漆艺普及方面有所推进。

年轻人林显健、黄成家、林远超、林业潮等一批从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85后”,在经过职业学院的系统训练,跟老一辈的传统有所区别,更愿意探索创新,在文创研发方面,进行了不少尝试。林显健算是最独特一个,在“漆板”供应方面的业务有一定规模的前提下,自己另设店铺“三桼铺子”,走出了漆艺市场化的一步。

记者通过走访统计,目前阳江可从事漆艺创作的人员总共一百多人,能叫出名字的工作室,有三十多家,但长期专职从事漆艺和漆画创作的也就三十来人。

在普及方面,阳江漆艺院是一个希望依托文化旅游线路推广漆艺的平台,有长期签约的漆艺家进行现场创作售卖,但近年也有所减缓。记者在阳江漆艺院和阳江漆器博物馆所在地搭乘网约车回市区,这名土生土长、四十岁左右的司机竟不知道这个位于靠近高速入口的机构名字。有趣的是,一路上在记者的科普下,他知道了阳江漆器。

阳江最缺集中售卖漆器的地方

设计出身的企业家梁宗嘉“出于个人对漆艺的热爱与作为当地人的一种文化推广责任。”在2015年创办了阳江第一间漆艺美学空间——与共从所。他既作为老板,又担任产品研发工作,而黄成家则负责髹漆工艺。

这个空间通过旧房子改造,划分出咖啡厅、展示空间、茶室以及书吧等区域。各种漆艺文创摆放有序,记者在现场并未能见到梁宗嘉,但事后的电话采访,却能感受其在推广漆器方面不遗余力的付出。

“把漆艺当艺术品并不是最好的。”梁宗嘉说,“历代漆器能传承,都是以生活作为载体的。”

几年来,“与共从所”一直经营不错,漆器销售额最好的年份可达二十万。但仍然需要倒贴一些,才能收支平衡。但去年底开始受经济影响,今年加上疫情的冲击,接下来的“与共从所”将“暂时不主动研发,只接定制。”

他认为,阳江最缺的是能集中售卖漆器的商业街,多数人到了阳江,几乎都不知道哪里可以买到阳江漆器。民众对阳江漆艺的文化认知低,市场需要自然就低,“想发力,但不知道往哪里出力。”

漆艺产品同质化明显

走在阳江大街小巷,完全看不到有关漆艺的公共宣传。从事漆艺十多年的黄成家告诉记者,“我期待的是每年能有一些实质性的集体交流活动,但这么多年,这样的活动几乎没有,偶尔有些‘集体’展览,但我却从来收不到邀请信息。”

但有一个现状,也需要一提,目前漆艺文创产品,更多是漆艺与现代产品的直接嫁接,例如漆茶具、漆香炉、漆屏风、漆手串等。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简单的拼凑无法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而更为明显的现象是,产品研发同质化明显,大多数的漆艺文创几乎离不开漆葫芦、漆手串,也有不少在做漆钢笔。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