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严修提倡书法要“循环式”,取法多方
日期:[2020-11-01]  版次:[A14]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严修行楷扇面

■黎向群 著名书法评论家

民国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书法艺术繁荣的时期。民国书法是新旧文化碰撞擦出火花的产物,体现着守护传统与革新的文化特质。南方以上海为中心,沈曾植、康有为、郑孝胥、李瑞清、曾熙等人的书法创作,富有创新性。北方以京津为中心,“津门四大家”的华世奎、赵元礼、孟广慧和严修是书法的卫道者,也是帖派的代表。他们的创作,相对保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取法欧颜苏赵,以行楷著称;孟广慧则以隶书名世,取法汉碑摩崖兼及邓石如隶书。

严修(1860-1929)是中国近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祖籍浙江慈谿。出生于天津一个很有声望的盐商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光绪八年(1882)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光绪十二年(1886)入翰林院,翌年任贵州学政,倡新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学部左侍郎等职。戊戌变法失败后,辞职返乡,但仍坚持认为中国教育需要改革。从光绪三十年(1904)开始,他先后考察了日本和欧美的教育,与张伯苓一起创办了南开系列学校,1919年又创办了南开大学,最早推行了学校文理分科,设立“严范孙奖学基金”。严修还捐图书三万册,创建图书馆。该校培养出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一大批社会精英。严修有“南开校父”之称。

严修与前三家不同之处是,他学贯中西,阅历丰富,用西方文化视角来审视传统文化艺术,仍坚持传统书法。从七岁开始随孙竹泉习字,以《乐毅论》《阁帖》《秋凉平善帖》《峄山碑》为对象,他以温文尔雅,秀瘦逸致,雄浑厚重著称。《严修日记》(1876—1894)记录了从科考、入翰林院、任贵州学政、学部左侍郎期间的轨迹。他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工作的时间,几乎每天坚持习字、温书、点校、写白折子、制墨等,还要应酬亲友同僚。他临古帖和书写屏联、条幅、扇面、匾额等,一般都在午后进行。即使远渡日本和欧美考察教育,也随身携带字帖、纸张、笔墨、印章等,一有闲暇,也要“写字十余纸”,通常“写屏联至深夜”。回国后,虽公务繁忙,仍坚持读书、临帖和创作。

严修注重书法学习的方法,并有自己独到的学习方法和见解。他在《严修日记》中自述,书法要运用“循环式”练习方法,取法多方,博取众家所长为己用。这种“循环式”的练习方法,在当今的书法学习仍是法门。

严修传世的墨迹,多为行楷书联对、条幅、扇面、手稿之类。无聊斋藏其小楷李贺《天上谣》诗扇面,纸本,纵16厘米、横47.6厘米,内容:“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缨。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裁生罗,伐湘竹,蚾拂疏霜簟秋玉。”款署:“霖甫仁兄大人雅属,范孙严修”,下钤:“范孙”长形朱文印一枚。他在抄录《天上谣》时,还剩余三行空白,从章法布白考虑,又添上李贺《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六月》开头的“裁生罗,伐湘竹,帔拂疏霜簟秋玉”几句,这是前贤通常补白的做法。

严修对书法艺术孜孜不倦,但他的书法家身份,却被他教育家所掩盖。此扇面是一件以小见大,以点见面,同时透见其书法轨迹及风格的作品,取法欧阳询、颜真卿、苏轼、赵孟頫的楷书,以颜苏的楷书为主调,在谋篇、结体、用笔上,显得静穆、稳重,严谨中富有变化,处处见功力,点画之间蕴含中和之美,儒雅之风,清高之气,尽显大家之风范。

严修生性淡泊,甘于寂寞,专事教育,不求仕途。他晚年奖掖后学,培养书法艺术人才,不遗余力,推动了津门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李叔同、袁克文等人是他的得意弟子,常登门求教问艺,谈书论道,挥毫遣兴。李叔同与严家是世交,袁克文自幼追随严修,他们在书法、诗词诸方面,深得严修亲传。可以说,他们的人格形成及艺事的发展,后来都成为一代大家。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