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颜真卿真迹出土对研究唐人书法有重要意义
日期:[2020-11-15]  版次:[A14]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罗婉顺墓志碑 陈根远/摄

■《王琳墓志》

■《郭虚己墓志》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多宝塔碑》清代乾嘉拓本 陈根远藏

■《颜勤礼碑》民国拓裱本

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接受采访:颜真卿真迹出土对研究唐人书法有重要意义

11月13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了目前首例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墨书书丹墓志,这对于研究颜真卿本人及我国中古时代书法艺术意义极大。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接受收藏周刊记者专访时称,“它与颜真卿书于33岁《王琳墓志》和41岁《郭虚己墓志》共同让我们对颜真卿早期书法风格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也对我们研究颜真卿以及唐人书法有重要的意义。”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百年来陕西再次发现颜真卿真迹

2020年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都咸阳城考古队对陕西省秦汉新城政府储备用地内发现的百余座汉唐墓葬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在发掘唐代元氏家族墓葬时,出土颜真卿手书的墓志,墓志中的撰文为颜真卿早年书法,为其38岁所书。据悉,是颜真卿为墓主人元大谦妻罗婉顺所写墓志。而此次考古发现是目前国内唯一经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年书迹真品。

陈根远称,“它与颜真卿书于33岁《王琳墓志》和41岁时的《郭虚己墓志》共同让我们对颜真卿早期书法风格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但他同时介绍,《王琳墓志》是一个流落民间的墓志,后人对它原来的出土情况完全不了解,“更重要的是,现存两个版本,因此,其中必有一伪。而《郭虚己墓志》是砖厂挖土发现的,虽然也非常珍贵,但多少还是有遗憾。而这一次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价值完全不同。”

陈根远介绍,本次发现的“罗婉顺墓志碑”目前收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

资料显示,在发掘的唐代元氏家族墓葬中,元大谦之妻罗婉顺墓志书者为颜真卿,文内自称为长安县尉。罗婉顺卒于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四月,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三月与丈夫合葬。据颜真卿年表,天宝五年颜真卿由醴泉县尉升任长安县尉,与史载相合。

值得一提的是,距离上一次在陕西发现颜真卿真迹,已近100年。1922年,《颜勤礼碑》,在陕西西安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弥补了一段颜真卿学书的历史”

不少书法行内人士已经注意到了这一次出土的“罗婉顺墓志碑”的书法特点跟以往对颜真卿书法的印象有着较大的出入,陈根远表示,“罗婉顺墓志清晰地告诉我们,那时候的颜真卿书法还处于一个博采众长的阶段,正是向初唐名家学习的时期,虽然主要体现的是初唐的那种秀、雅风格,但是颜真卿结字的那种环抱之势的样式已经流露出端倪。”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吴晓懿表示,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印象中的落差感觉,原因在于“我们把颜真卿定为楷书四大家之后,以用笔丰筋肥腴的风格给他贴了标签,常常是带有符号化地在读解他的最为成熟的作品。”

他认为,38岁的颜真卿正迎来了人生的变化,“两个转折,一个是仕途上的转折,另一个是书法上的转折。”吴晓懿认为,颜真卿到了长安之后,得到了张旭在书法上的启导,开始参悟古人笔法,开始中年变法,才有了后来的面貌。所以目前出土的“罗婉顺墓志碑”上有褚遂良、虞世南的痕迹,一点都不怪。因为褚遂良、虞世南就是当时唐代楷书的代表,张旭的书法也效仿他们,颜真卿早年也受其影响。吴晓懿还认为,“颜鲁公书法真正成熟是在晚期,在他50岁之后,尤其是《颜家庙碑》《颜勤礼碑》出来后,才形成传世法帖上看到的模样,认为浑厚为他书法的特点,又与盛唐‘以肥为美’相对应。另外从人品联系到书品,突出颜鲁公崇高的气节与庙堂之气结合起来,把肥、厚、重、古、拙的美学特点附加他身上。所以,不少书家更多地夸奖他书法的肥厚沉雄一面,而忽视了他早期向褚遂良、虞世南学习的隽秀雅逸的一面。所以,这个碑的出土恰恰弥补了一段颜真卿学书由瘦转肥的历史。”

简介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宗时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颜真卿书学源于王羲之、王献之,又学褚遂良,后得张旭指点,字中含晋“二王”、南朝《瘗鹤铭》,北齐《文殊般若经碑》,唐褚遂良、张旭等前人的笔意,又形成了“雄强茂密,磅礴大气,刚劲浑厚”的独特书风,其楷书被人称之为“颜体”,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东方朔画赞碑》《自书告身帖》《大唐中兴颂并序》《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等,其行书篆籀意味浓烈,外拓笔意丰富,代表作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裴将军诗》《刘中史帖》等。

链接

颜真卿71岁书

《颜勤礼碑》

螭首方座,碑身及碑首高268厘米,碑身宽92厘米,三面刻字,共44行。碑正反两面行38字,侧行37字。未刻额。此为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书刻立之神道碑,立于唐大历十四年(779)。

碑原在唐万年县宁安乡凤栖原上,五代后梁时,刘鄩(856—920)守长安,将它及唐《开成石经》等大批碑石迁于故唐尚书省之西隅。大致相当于今西安城北大街以西,北广济街以东,鼓楼以北,西华门街以南一带。宋代以后埋入地下。直至1922年方重见天日。1948年移归西安碑林。

此碑雄沉刚健,元气浑然。极好地保存了颜书原貌,弥足珍贵。为2007年中国邮政发行之“中国古代楷书邮票”六种之一。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