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邱振中:楷书长期拘于提按 笔法会越走越窄
日期:[2020-11-22]  版次:[A14]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邱振中 著名书法艺术家

唐代以后,楷书作为一种工具,它长期被使用着,作为书法史上的一种现象,却似乎随着它历史任务的完成,逐步褪去了夺目的光焰。此后漫长的岁月中,楷书再也不曾取得能与唐代相匹敌的伟大成就。

楷书的光辉暗淡了,但是它的影响,却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渗透到书法艺术的各个领域:唐人用楷法作隶书。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欲学草书,须精真书。

学书宜先工楷,次作行草。

楷书逐渐成为通往书法艺术的不二法门。楷书把自己的典型笔法——提按、留驻、端部与折点的夸张等带给了各种字体,其中受影响最深的是行书和草书。

楷书形成前期,提按的运用并不显著,南北朝时楷书的笔法迅速从绞转向提按转移,行书便明显受到提按笔法的影响,如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唐代,提按在楷书中逐渐占有绝对优势,影响波及行书,但普遍说来,提按的侵入仍然受到一定的抵制。如新疆出土的《论语郑玄注》残卷,书写者为一学童,字体稚拙,部分笔画夸张地使用了使转的笔法(捺笔和竖钩),圆满遒劲,耐人寻味,可见当时传授书写方法,使转仍然被当做重要的内容。

颜真卿的行书同他的楷书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如《祭侄文稿》,平直的笔画很多,但是留驻却很少出现,提按并非处于左右一切的地位,作品中仍然保留有一定的绞转成分。

颜真卿的行书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楷书笔法的影响,而后人却难以做到这点呢?颜真卿是从山的那一面攀上峰巅的。他从一个较早的时代出发,带来一些前代的遗产,在攀登的途中也可以不时地回过头去,遥遥领取宝贵的启示。后代的人们便不一样,唐代楷书这座山峰太高了,山头洒落的余晖还刺人眼目,从这一面登上去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又隔断了人们的视线,使他们无法透过这座山峰看到以往的时代。唐代楷书规范的笔法、端庄的结体,使它代替了其他作品,成为后代理想的书法范本,提按以及与提按配合的留驻、端部与折点的夸张,便迅速渗入其他书体的笔法中。

宋代忠实地继承了提按的笔法,号称“守旧派”的蔡襄对绞转无动于衷;苏轼、黄庭坚为北宋书坛的杰出代表,在他们的作品中,绞转几乎不复存在。米芾的情况较为特殊,我们放在稍后论述。自南宋至元、明各代,笔法一直沿着这一道路发展。

清代馆阁书体盛行,提按所具有的潜在的缺点,好像这时一起暴露了出来:点画严重程式化,线条单调,缺乏变化;点画端部运行复杂,中部却枯瘠疲软……于是,包世臣大声疾呼“中实”:“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单调、中怯不是清代才开始出现的。单调是楷书点画高度规范化的副产品,中怯是提按盛行、端部与折点夸张所难以避免的弊病。不过,一方面由于笔法的空间运动形式长期拘限于提按,使笔法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另一方面,以馆阁体为代表的形式主义书风盛行,意境的贫乏充分暴露了形式本身的缺陷,因此单调、中怯似乎在清代才成为突出的问题。事实上,楷书笔法确立后,敏感的艺术家们已经逐渐感到笔法简化对书法的严重影响。

(据《笔法与章法》,题目为编辑后拟,原文有改动。)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