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我们用了30年去探究几十万年岭南历史 实证60万至80万年前广东就有人类活动
日期:[2020-12-27]  版次:[A09]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西樵山石燕岩水下声学测绘作业。

■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早期,郁南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

■南江旧石器地点群晚期石器。

■马坝人头骨化石。

■青釉瓷枕,宋,1986年湛江雷州窑(海康公益窑)出土。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接受新快报专访: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在岭与海之间,我们已经存在了60万-80万年。

古代广东,于历史长河中的身影印迹,以一个个重要遗址、一块块文物碎片,逐渐成形并清晰显现。

是谁,紧握小小手铲,奔忙于田野,剔开层层时间,叩响先民旧时门扉;又是谁,深潜南海数十米,以指尖触碰,唤醒八百年沉船记忆?

数十年来,广东考古人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求真务实,止于至善”,三十年间就有七大考古发掘项目,先后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且是国内绝无仅有的在该项目中“涉及年代最全、遗址类型最丰富、作业方式最多样”的省份。

近日,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曹劲所长接受了新快报记者的专访。

七个项目 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我们考古所虽然人不多,但我们是全国业务范围最广的所”,刚一落座,曹劲女士略带自豪的介绍,就让人精神一振。“地下的、水下的、地面上的,以及古建修缮和文物保护,多个考古发掘和研究领域,我们齐头并进,这在全国都很罕见。我们还承办了省内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南粤古驿道研究、粤港澳文化遗产游径建设,以及粤北抗战办学史迹的梳理挖掘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广东省文物工作队成立,即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1990年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考古所目前所在的广州东山地区,也曾拥有我国最早的国家文物考古研究机构。

“我们用了30年去探究几十万年的岭南历史,广东考古已步入成熟”,她说。“30年来,我们获得过一些重要奖项”,曹劲介绍,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就有七项——

包括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时代地点群、英德青塘遗址、高明古椰贝丘遗址、深圳屋脊岭遗址、博罗横岭山墓地和“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南海Ⅰ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等。

“广东成为国内绝无仅有的‘十大’项目涉及年代最全(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明代中晚期),遗址类型最丰富(含洞穴、沙丘、贝丘、墓地、宫苑、沉船等),作业方式最多样(陆地和水下考古并驾齐驱)的省份”,曹劲说。

此外,台山新村遗址、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南海Ⅰ号”沉船试掘、“南澳Ⅰ号”水下发掘及郁南磨刀山遗址等项目分别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二、三等奖。

从业人数最少,

却做出惊天动地事业

而且,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潜海入地、翻山越岭去破解历史密码的这样一个团队,竟然只有数十人。

“考古,应该是一个从业人数最少、但是却做出了惊天动地大事业的一个行业。目前,全国颁发的考古领队资质才2000多个,也就是说,有领队资质的考古人员才2000多个。这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已经退休的前辈。所以,奋战在考古一线的从业人员,总数可能不到一万。就我们所而言,从事考古和水下考古的大概接近20人。但是他们的工作,改写着人类历史笔记,呼应着人类对自身的上下求索。”曹劲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反复的叩问,推进着文化的进阶。广东,最早的人类是何时诞生?他/她是谁——

60万-80万年前,他们已经在广东云浮郁南一带活动了。

“2014年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的突破性发现,把广东人类活动的历史,往前推至60万-80万年”,曹劲介绍。手斧、手镐、砍砸器、刮削器——我们就这样和广东最早的先民猝然相遇。采访当天,记者在该研究所位于培正一横路8号的东山展厅,看到了这些60万年至80万年前我们先祖赖以生存的工具,“石器上的斑纹是中更新世红土网纹的沁染,也是数十万年风雨沧桑的印痕”。

1958年,在广东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三公里,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马坝人,距今12.9万年,这也是广东境内现存最早的一个早期智人化石。“自马坝人发现以后,从1958年一直到21世纪,我们所有的考古人,一直都在致力寻找,有没有比13万年前更早的?时隔五十六年,我们找到了实物证据,把这个数字往前提到了80万年。”曹劲说。

“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个事情,只有考古才能解决。”

完善岭南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

“在历史的长河中,30年转瞬即逝,如今,我们需要用下一个30年去发展广东考古,去构建一幅更为完整、清晰、动人的岭南历史图景。”曹劲介绍,继续完善岭南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是广东考古的一项重要工作。

100万年的人类史、10000年的文化史、5000年的文明史,这条可预测的璀璨的人类智慧活动的珠链,正由广东考古人“逐颗逐颗”寻觅和串起——

记者获悉,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以广东为中心,整合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考古科研力量,推进以下项目进入国家文物局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1.一百万年前的古人类——南江旧石器文化研究;2.一万年前的文化变迁——广东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研究;3.五千年的文明史——石峡与良渚。同时,将在南越国遗存综合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综合研究(陶瓷考古、水下考古)、冼夫人与俚人文化综合研究和南粤古驿道综合研究等方面寻求新的更大突破。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报在对其进行深入报道时,已经关注到广东省曲江县的石峡,也出土了与良渚代表型玉器极为相似的“神人纹玉琮”。这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两地文明交流的物证?这其中会揭秘何种渊源?“我们会继续跟踪这个课题,而且近年来我们有非常重要的考古新发现,现在工作仍在进行中”,曹劲说。

作为曾存在于岭南地区的两个重要封建政权之一,南越国(公元前204年-公元前111年),是秦末至西汉位于岭南地区的一个政权,奠定了今日岭南基本范围,开启了岭南文明千年辉煌(另一个政权为917年~971年的南汉,五代十国之一)。南越国遗存综合研究备受关注。“我们在以全省为范围进行那个时期的城址寻找和研究,比如我们在五华狮雄山,发现了汉代城址,在澄海龟山也有城址的发现,这个也是我们的一个重点课题。”

而被誉为“前所未有考古项目”、见证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也见证广东水下考古事业腾飞的“南海Ⅰ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也进入新的篇章。曹劲介绍:“我们发现了有18万件完整器,大大超过了当年的估算,当时以为是6~8万件文物。而且文物品类丰富,除了大量的瓷器,还有金银器,甚至还有咸鸭蛋!这个项目荣获了去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现在,船上的器物已经全部提取完毕,正在进行船体的保护工作。”

三十年成果展,静待各方来客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耕,徂隰徂畛。30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提醒我们在步履不停的同时,也要回顾过去的耕耘,细数曾经的收获,展望未来的道路。”

曹劲介绍,值研究所成立30年之际,该所将历年来所主持的重要项目和研究成果,开辟为成果展,在广州培正一横路8号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山展厅展出,市民和研究团队,预约后可参观展览。

展览所在地,位于旧时的广州“东山”,亦是当地文化起源绵延之地;令人惊喜赞叹的是,展出的一件“南海Ⅰ号”文物“南宋青白釉瓷执壶”的底部,也显现着“东山”二字。对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晓斌在现场对记者表示,这估计是当时的出品方的名号,“非常凑巧地与我们的所在地同名,所以,我们把它带到了这里。”

这里,现代社会的车水马龙声畔,是一片安静的研究和展示场所,而更多的广东考古人,从前、此刻和将来,仍然不懈行走于天地田野之间,携着他们征战时间和空间的利器——手铲和测绘工具,披星戴月,释读着南粤古地的文明密码。

(本版图片来源: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文化遗产》)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