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寻求对“真实”的向往 记录之上的思想启发
日期:[2021-01-01]  版次:[A16]   版名:[时尚花生]   字体:【



对人类而言,纪录片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是文明发展的必要产物,是带有情感记忆的集体群像记录,无论是客观还原还是记录历史,对我们而言,都是厚重的文化信息载体;正如刘军所说,由于它的属性特质,它需要有一定的门槛,也会在阅读观赏的过程中可能让人不舒服,但也正是这种属性特质,让不同的人进入纪录片领域,寻求对“真实”的向往。

■新快报记者 陈斌/文(受访者供图)

2

不止是影像,更是生命之歌

●邱嘉秋

跨界资深新闻人、真实影像创始人,曾获国际灾难与重建特别贡献奖、新华社十佳好稿奖等奖项,缓和医疗主题纪录片《选择与尊严》总导演

从多年的媒体人转而进入纪录片领域,邱嘉秋认为还是自己对“真实”世界的疑问,什么是“真实”?这其实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并无十分定论的命题,“真实可以让猎人和猎物同时‘放松’,而我们作为记录者和行动者,对真实的理解必须目的明确。”他说,没有绝对的客观,只有站在不同价值追求下的选择,“需要理性框架下的将心比心,因为即便是影像,也一样是可以‘骗人’的,只不过相对难一些,影像天然让‘真实’显得更真实。”

而对于“真实”的追求和探索过程,也给他带来太多感悟,“感谢纪录片。”尤其是在拍摄“缓和医疗”主题的纪录片《选择与尊严》的时候,因为经历了太多告别、太多选择,面对生与死,很难不让人不重新思考和审视生命的终极含义,“一部纪录片绝不仅仅是一次艺术创作,它更事关社会,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体验或选择,思想是流动的曲线,一直游弋和贯穿其中,因为一部纪录片,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不同,只不过,在《选择与尊严》这部片子里我们的大部分拍摄对象,现在都没有办法在现实世界中彼此对话了。”

邱嘉秋觉得,纪录片最大的意义在于跟随一定的社会话题来关照现实,具有“片内”和“片外”两种不同视角的角色,并且其公共传播的属性,也承担了多重功能,包括知识、教育、娱乐、信息、工具等在内的“时代责任”,“所以共享人类的影像记忆既是某种责任,更是某种呼吁。”

近年来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也如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般,正在日渐成为纪实领域最快速增长的“新军”,不但有在国际上斩获大奖的作品,也有在市场上收获成功的作品,还有知识性纪录片、调查性纪录片引发的关注乃至从纪录片到综艺娱乐的结合,“不停地观察和思考世界,坦然面对‘真实’,并且记录和表现它们,这是我认为的在探求‘真实’的过程中最可靠的状态了。”

3

小众变主流,更加“接地气”

●孙昊

上海耀客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编审

“真实是一切的基础。”对于孙昊而言,2020年担任制片人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与现实意义中的纪录片定义还不完全一样,“纯纪录片大多采用第三方客观记录的方式呈现,如实还原生活中这样那样的特性,但时代报告剧与纯纪录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尽管都是基于真实的人物和事件,时代报告剧会更鲜明、相对比较集中地通过‘艺术再造’的手法凝练情感和情绪,且集中输出,两者都有记忆和记录的功能,但时代报告剧相对纯纪录片来说,更注重‘代入感’一些。”

《在一起》是针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抗疫”主题,由广电总局出题策划的重点剧目,也算是第一部以时代报告剧形式呈现的重大现实题材,从接到这个任务开始到10月份正式播出,整个过程紧张而又紧凑,“它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事件,谁都不知道也不确定未来会怎么样。”在20集10个短片中,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都具备生活中所对应的原型,“把抗疫过程中发生的最让人感动的真实的人和事‘织’起来,不人为拔高,不过度渲染,不过分煽情,不扭曲,不美好,诚实记录,这就是《在一起》这部时代报告剧的真实。”

传递真善美是共性,也是任何时代都需要人类共同坚守的东西,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基于真实的基础而进行一些“艺术再造”的时代报告剧,或是其它文艺作品剧集,都需要且也应该要传递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的价值观,从小处推动社会改变,这是创作的原动力。

“我个人感觉近年来纪录片越来越有‘小众变主流’的趋势,也在日益成为人们文化享受大餐中的一道主菜。”孙昊表示,纪录片正从以往带有比较鲜明的指向性、具有科普教诲教导意义的功能性产品,逐步与文艺剧集、综艺节目等文化产品一同登上时代的演舞台,“其落脚点也更关注普通人和平凡人,更多以普通人的视角,表现平凡人的命运,从‘高大上’向‘接地气’过渡,探讨在时代大变局节点中普通人的命运走向以及如何选择。”

而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和逐步完善,影像记忆也更将成为“大多数人的群像记忆”,他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