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写生在于借景写“情”写“境”
日期:[2021-01-17]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王少伦作品

广铁书画院院长王少伦:

今天,山水画写生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仍然在延续、发展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写实或写意,也不管是写生中有创作,其内涵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描摹对象了。古人早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论,毕竟写生是对自然主体的观察体验和表现过程,当下,这种从写生到创作的主流手段,尽管衍生出了多元并存现象,但物是人非,山还是那座山,我们如何从中走出来,画出有时代感和鲜明个性的作品呢?借李可染先生之语“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走出来”作为我们当下的学习指南仍未必过时。

事实上,“师古人”“师造化”“尊吾心”三者既是一个先后关系,又是一个循环往复相互交错的整体。初学写生,把学习传统经典的临摹作为基础非常重要,先取得较清晰的来路和法度,不至于走偏盲从。诸如我们学习山水画特有的透视法、章法、笔法和墨法等,都是借鉴传统精髓来滋养和支撑。将现实的“型”转换为艺术的“形”,将“三维空间”变为“二维空间”,如此,通过大量的实践,以及不断地开阔眼界和提高自身修养,才能逐步实现表现由“自我”到“无我”的更高境界。每当置身于自然,触景生情,最打动我的是那些鲜活的抑或生涩的元素,因为新奇而感动于心。这时,如何将物象归纳转换成自己的艺术形式和笔墨语言,同时又不失自然之态之趣,是对画家最大的考量,如此带有猎奇性、挑战性、未知性的实践探索,总是像魔一样在诱惑着吸引着我,这种体会不单单是某一方面的魅力,而且是整个过程的综合感受。

山还是那座山,如何画出异于古人异于今人乃至不类同于自己的山水画?这种以写生为切入点的绘画方式还能走多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我们是借景写“情”写“境”,既符合中国画的文人情怀,又不失“我”的主观理念。将“形象”和“意象”通过个人的理解进行发挥,做到“神游万壑,心游大荒”该多好!

李可染先生穷其终生研究写生和创作的关系,是认认真真的创作。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