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梁江:展览的意义超越地域范畴是近现代中国文艺嬗变的呈现
日期:[2021-01-31]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高剑父中国画 东战场的烈焰 (广州艺博院提供)

杨之光 雪夜送饭

陈树人 影波楼图

“见证了中国百年来社会、历史、文化各领域的大变革”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走在广东美术馆二楼展厅,沿着策划好的展线漫步,百年文艺历史犹如电影胶卷般,一幕幕涌入眼前。通过展览,可以了解到百年前伴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诞生和发展,广州文艺从此走向不平凡的历程。在中国文艺从传统转向现代、吸纳外来文学艺术的过程中,广州文艺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岭南艺术风格,对近代以来的中国文艺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在展览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展览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广州的地域范畴,它既是广州,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乃至近现代中国文化艺术嬗变的呈现。”

在前人探索上做更好的成绩

以无愧于新时代给予的期望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百年前,无数进步文艺工作者追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坚持人民至上,听从时代召唤,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以笔为枪,赓续中华优秀文化血脉,心向光明,为梦想而战。《新青年》在广州发声,《国际歌》从广州开始传唱,《广州文艺》应声落地,《黄河大合唱》发出反侵略反压迫的怒吼……广州文艺谱写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

“广州市文联下了很大的功夫,做出这样一个展览。动用一千多件艺术作品、文献材料等,内容丰富,涵盖了各文艺门类,成为今年的第一个大展。”梁江表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文艺在过去一百年来的贡献,乃在于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领时代变革。由广州而见证了中国百年来社会、历史、文化各领域的大变革,这次展览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广州的地域范畴,它既是广州,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乃至近现代中国文化艺术嬗变的呈现。

对此,暨南大学教授陈初生接受采访时也称,“展览非常全面、非常立体地展示了广州文艺百年的发展历程,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这是一次对文艺历史的全面回顾,也为我们文艺界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作为后来者,我们应该在前人的探索上,做出更好的成绩,以无愧于新时代给予的期望。”

撑起现代中国美术半壁江山

成为中国画探索的主流力量

坐落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的万木草堂,曾经是康有为的讲习场所,早在1889年,康有为便在书法理论著作《广艺舟双楫》中提到“求新尚变”,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碑学,提出“尊碑”之说,在他的学生中,梁启超、王国维、徐悲鸿、刘海粟和萧娴等,均为文艺领域的翘楚。

受康有为求新求变的思想影响,岭南书坛亦显示出日渐昌盛的形势,在篆、隶、楷、行、草诸体都有享誉全国的高水平作品。活跃着众多有作为的书法家群体,如学士书家吴道镕、潘飞声、商衍瀛、商衍鎏、朱汝珍等,碑帖合流的书家罗惇曧、罗复堪、王秋湄等,博通文史的书家叶恭绰、黄节、易孺、陈垣、邓尔雅等。

距离万木草堂不远的越华路的杨家祠,现在是红色教育基地,这里是华南地区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杨匏安的旧居,那些年,对马克思主义宣传,陈独秀、朱执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广州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镇,奠定广州在近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几乎同期,上世纪20年代,岭南画派崛起于中国现代画坛,其艺术思想倡导“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成为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声名卓著、影响深远的中国画派之一。

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他们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日本、西洋绘画技法,自创一格。高剑父在广州创办“春睡画院”。培养出方人定、关山月、黎雄才、司徒奇等“岭南画派”第二代中坚力量。

上世纪是中国水墨艺术由传统文人画脱胎换骨转型的世纪。粤人林风眠试图引进西方现代绘画的一些表现手法来改造传统水墨画法,主张“中西调和”,相互借鉴。他敢于探索,在表现风格和表达方式上蔚然独立。他培养的学生有: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董希文、苏天赐等,足以撑起现代中国美术的半壁江山,成为中国画探索发展的主流力量。

1925年,中国赴欧美学习雕塑的留学生,25位学生中有7位是广东人,代表人物有李金发、郑可等人。他们的作品代表了20世纪30-40年代城市雕塑艺术的发展方向。

扛起文艺抗战大旗

广州画坛走向多元时代

1936年8月,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下设理论组、小说组、诗歌组、美术漫画组、歌咏组、戏剧组等,以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7年底至1938年初,大批文艺家南下广东,他们有郭沫若、夏衍、茅盾、巴金、靳以、费穆、严谔声、吴永刚、萨空了、欧阳山、楼适夷、司马文森、林林、郁风、周钢鸣、蔡楚生、孙大光等,有力地推动了广州抗战文化的发展。

以李桦、赖少其、刘仑等为主,组成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形象艺术组,并成立以李桦为会长的现代版画会,出版了《木刻界》《现代版画》两个刊物。廖冰兄、关山月、黄新波、蔡迪支等画家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救亡的作品。

抗日根据地的木刻艺术以延安木刻为典型。以胡一川为团长的鲁艺木刻工作团,走出了一条艺术的大众化和民族化的道路,成为民族新兴木刻的起点。1940年,陈铁耕在太行山根据地创办“鲁艺”分校并任校长。古元是整个解放区影响最广最深的版画家之一,徐悲鸿曾称赞古元是“中国新版画界的巨星”。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三杰”的后继者秉承走向生活、锐意革新的可贵精神,包括居住在港澳地区和海外的岭南画派第二代画家赵少昂、杨善深等,组织艺苑、画会,收徒授艺,把岭南画风传播到海外。广州的关山月、黎雄才等在艺术实践上有着丰富经验、生活实践中有了深厚积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勇于向未知的领域不倦探索。

被孙中山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的李铁夫则在华南文艺学院任教,传播艺术思想,他不仅是中国赴海外学习油画的第一人,更是中国油画艺术以及探索欧洲古典写实绘画之源的先行者。他对油画本体语言、精神与技法、品味的成就,留洋后辈难以企及。广州画坛由此走向一个多元的时代。

广州市文联旧址

广州市文联旧址位于永汉路(现北京路)的仙湖楼,这是一座具有广州特色的骑楼建筑。

“仙湖”原出自清初著名诗家梁佩兰的诗句“自筑仙湖一茅室”。这栋大楼曾是广州最早的茶室之一“仙湖茶室”所在地。

1952年,新中国成立三周年前夕,漫画家曾钺以毕加索名画《和平鸽》为原型,制作了一幅和平鸽大画,产生巨大社会反响。

1963年6月7日至8日,广州市文联第一次代表会议召开,产生了广州市文联领导机构。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