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赖智豪:抓住“韵”在线条中的表现 让画可以“兴”能够“观”
日期:[2021-02-28]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赖智豪 静赏闲云

广州美术家协会主席

最近一年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去写生和临摹,每当见到石缝里长出来的植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时,我都会有一种感性的情感涌起,如同水面的涟漪,这是美的触感化作心流在涌动。我常想起苏东坡的诗句并颇受教益,“清寒入山谷,草木尽坚瘦”,“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我希望我的画能够让人看了之后心里涌动出东坡诗句这般的韵律和意境。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去表现?为此我持续艰苦地临摹和探索,经历了否定之否定,我学会了做“减法”,简化到对线的思考。东坡的诗句是他对生活仔细观察与深刻体验的结果,中国画回归到最初,也是源于生活的感触带动了毛笔的笔触,产生线条。笔在我手上,也是艺术家器官的延伸,与我的心流韵律是同频的,于空寂处见流,于流行处见空寂,如何让线条的形式更丰富,既可以自由放肆地写,又能做到严谨有度,这是我这一年聚焦的重点。

画面动心,观者畅怀,也希望我的耕耘能得到互动。过去我在房间里多,现在我领悟到也要走出去,投身自然界,画面得到“活的兴象”,方知诗的韵与画的妙。诗句会从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让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王维寥寥十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了乡村渡头薄暮时的宁静景象,可谓写景如画,令人神往。其实这都是投身大自然的经验,没有生活经验,是绝不会想到“上孤烟”和“余落日”的。同样,我在画画中也在探寻融合生活的经验。临摹、创作、写生,日复一日,因为热爱,因为梦想,以生命力的燃烧来为艺术结晶,而不是只得到躯壳。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