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干部多想一步,贫困对象就少走弯路; 自己的辛苦指数越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就越高
日期:[2021-03-09]  版次:[A06]   版名:[脱贫攻坚]   字体:【
■张小里(白衣戴口罩者)在农产品展销会中推介扶贫农产品。

■张小里说,自己的辛苦指数越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就越高。

■张小里(右一)到村里考察扶贫产业。

■精准扶贫期间,利用周末和下班的时间到村走访成为了张小里(中)的工作习惯。

河源市源城区扶贫服务中心张小里:

协调全区扶贫工作,主笔起草《源城区脱贫攻坚战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牵头召开会议,落实责任,细化分工,确保教育、医疗、住房等扶贫政策切实惠及帮扶对象;河源市源城区28个行政村,处处遍布他的足迹,哪怕“5+2”、“白+黑”的工作强度,他总是一如既往的严谨和实干……一直在扶贫事业上走在最前的河源市源城区扶贫服务中心主任张小里说:“干部多想一步,贫困对象就少走弯路;自己的辛苦指数越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就越高。”

■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敦促驻村干部做好“搭桥人”

身为80后的张小里笑言,自己是“扶贫界”的一名资深人士。

2013年到2015年“双到扶贫”阶段,张小里被委以重任,先后在埔前镇双头村、赤岭村担任驻村干部。驻村期间,他不断总结和探寻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不厌其烦地将帮扶对象的诉求,记载在了一摞摞沾满泥土味的笔记本中。

“贫困的发生,大多是因病、因残以及涉农惠农消息滞后等所致。实际上,贫困户是渴望勤劳致富的,有人扶一把,他们就能动起来。”张小里说,驻村时,有一户典型家庭让他坚定了要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念。

“当时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到一名60岁的贫困老翁家中探访。当时,看到他连件像样的冬衣都没有,我的心非常痛。为了见客人,他穿上了仅有的4件薄衬衣,还告诉我,一定要省吃俭用,因为他还要供两名孩子读书上大学。”老翁家徒四壁的情况震撼了张小里,但看到老翁热心追问如何脱贫,让孩子过上好日子的积极态度时,他心底里要干好扶贫工作的决心又更为坚定。

在张小里眼中,绝大多数贫困户都是充满了志气,而扶贫干部就是将贫困户的这股志气转化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桥梁。即便后来参与新时期精准扶贫并已经升任源城区扶贫办副主任的张小里,依然带着当年的经验,统筹所分管的扶贫工作,敦促驻村干部做好“搭桥人”,将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落实到家家户户。

对教育扶贫难题“特事特办”

尽管不再驻村,张小里依旧心系农村基层。每周他都会进行一次“私访”计划,像驻村干部一样,走进农家,走进产业基地,考察农村扶贫工作进展。

源城区有5个省定贫困村,23个面上村。平时,张小里常常利用周末、下班的时间走村入户,和驻村第一书记一起,记录帮扶对象的需求,考察每一项扶贫政策、惠农政策是否落实好。

“为什么我要不断强调扶贫政策必须落实好,因为这对帮扶对象太重要了。”河源市源西街道黄子洞村有一学子因高考失利,分数线只达到B类大专水平。因为学费高昂,他想放弃,转读对贫困学生有学费减免优惠的高职学校。为此事,张小里找来了该名学生和家长谈话。

“我当时是这样跟他说的,‘你想改变家庭命运,就一定要读大学。大专学历的社会就业起点,始终比高职学历要高。我希望你坚持入读大专,眼前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听了劝告,该名学子连连点头。其实,我知道他心里十分期待大学生活。”

后来,在进一步的谈话中,张小里了解到,该名学子之所以选择转读高职学校,就是被学费难倒的。而由于国家的助学政策每年对贫困学生有1.2万元生活费和学杂费资助,但要到报名入学后期的时间,补助金才能申请下来。于是,张小里找来对口帮扶的驻村干部,请干部务必向帮扶单位及时申请学杂费补助金,让该名学子先入学,再慢慢申请国家助学金。

“有了帮扶单位做后盾,这名学生的学位保住了。后来我再去回访,问起他做大学生的感觉如何?他一脸庆幸地说,‘大学真好,我差一点就与大学失之交臂了’。”

张小里明白,教育是切断贫困家庭代际传播的最有效途径。为此,张小里不仅支持帮扶单位对教育扶贫的难题“特事特办”,还促成了驻村干部帮助困难家庭的学子理顺申请助学流程这一举措。

在源城区,困难家庭的学子入读高校前,驻村干部都先人一步,亲自到教育部门帮忙办齐助学证明、领好表格,以方便孩子们顺利申请助学金。原来,此举便是张小里与教育部门商量促成的。“精准扶贫时期,虽然党和国家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但贫困对象有时候也会遭遇‘办事难’,这时候,身为扶贫干部的我们帮忙‘扶一把’,他们办起事情来就变得容易多了。”张小里进一步说,“不管是教育助学,还是大病助医,只要扶贫干部多想多干,贫困户办事就少受周折,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国家政策的温暖。”

做实做细扶贫工作不言苦

2020年底,源城区精准扶贫成效显著,而张小里也经历了四年多的“5+2”、“白加黑”扶贫生活。“自己的‘辛苦指数’直接挂钩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只要每次下村,看到‘两不愁、三保障’覆盖贫困户,从他们的笑脸中看到对扶贫干部的满意程度,我们还谈何辛苦呢?”

作为职能部门主管,张小里投身扶贫,获得成效;但作为丈夫和父亲,他却深感对家庭有亏欠。2019-2020年度,张小里被推荐为广东脱贫攻坚突出贡献扶贫干部,他坚定地说:“这份荣誉,妻子有一半功劳,因为妻子的全力支持,撑起家里的半边天,自己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无后顾之忧。”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但按照国家的“四不摘”安排,张小里还在继续监测、跟进各村的脱贫成效。他最为关注的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尤其是乡村特产的销售情况。

“源城区比邻惠州,面向大湾区市场。我们希望源城区的农产品能做到‘吃在大湾区,食材在源城’,依托大湾区,做好乡村振兴工作。”为此愿景,他和他的团队依旧马不停蹄,一路勇往直前。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