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期待公共艺术 “打卡点”
日期:[2021-04-11]  版次:[A08]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卡普尔作品

■《我的红色家乡》装置作品展出现场。

■矗立在芝加哥千禧公园的《云门》。


在重庆璧山,一夜之间“出现”了十多件“肥女”雕塑,当地民众纷纷围观,因为他们几乎从未在当地见过这样展出的艺术品。这又让笔者想起去年许鸿飞雕塑百村展,有九旬老人竟不知此为何物,在被告知可以触碰后,她欣喜地过去又是拍照,又是拥抱。

传统的艺术,多有肃穆感,只可远观不能近玩。但艺术与民众长期保持这样的关系,多有距离感,更有陌生感,从而容易遗忘甚至忽视。

公共艺术,由于首先考虑的是公共性问题,也即把民众与艺术的互动关系放在首位,如此一来,当艺术敞开怀抱,放开戒备,民众自然愿意走近了解,甚至热爱。

谈起公共艺术,矗立在芝加哥一个广场的卡普尔作品《云门》是一个代表,据说,有统计到该作品“打卡”(拍照)的观众,大约有2亿5000万人。反过来说,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源源不断地对上亿的人产生影响,这显然是一项十分伟大的美育行动。

在我们的记忆中,似乎还没有哪一件矗立在我们城市中的作品,有如此的魅力。是我们不需要吗?显然不是,是我们在公共艺术的探索上做得不够吗?我们认为显然还有空间,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有影响上亿人的公共艺术“打卡”点。

(收藏周刊编辑部)

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

陈金章 梁世雄 刘斯奋 许钦松

梁 江 陈永锵 方楚雄 林淑然

张绍城 卢延光 周国城 李鹏程

许鸿飞 汪晓曙 卢德平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陈福香 梁志钦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