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也需要当代艺术去激活
日期:[2021-04-11]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简介 张子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子康策展的“智识城市——2020深圳湾公共艺术季”展览现场。

■《建筑(中国城)》,2004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连根拔起》 2015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楼梯(CAFAM)》,2005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迷失花园》,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1年3月25日,“功夫——造型学科基础部成立二十周年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现场。

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

在深圳举办一个当代艺术展,来自北京的专家学者阵容之大也成为了当天活动关注的焦点,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苏新平,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教授刘小东、喻红以及王郁洋、王静等青年教师。此外,还有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苏新平透露,中央美术学院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将开启更加深度的战略合作,未来双方将充分依托深圳的区域发展、产业集结优势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实践教学、学术资源优势,以“深度合作、协同开发、价值共创”的理念,共同促进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张子康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在北京,包括文化界、科技界,还有社会上各个层面的人都在关注深圳,因为深圳代表着前沿文化。“我们这次来这么多老师,也是向深圳学习,探讨深圳这样的前沿力量与艺术的结合,更好地推动当代艺术发展。”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很多当代艺术家都站在

中国文化视角思考问题

收藏周刊:您能否谈谈当代艺术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张子康:我觉得当代艺术这几年对中国城市的推动,积极效应还是非常大的。国内逐渐形成自身当代艺术体系,中国的当代艺术主要是针对创新,尤其是现在在高科技的推动下,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

我觉得当代艺术对创新推动,给社会带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包括我们对艺术的认知,也有发生了变化,小时候认知的艺术跟今天的完全两回事,那个时候只知道绘画是艺术,现在要是说影像装置不是艺术,那就笑话了。

收藏周刊:您提到了当代艺术与创新的关系,但这么多年,国内的当代艺术多用西方思维方法来创作,如果从您的角度,国内当代艺术家在创新方面,有哪些是可圈可点的?

张子康:一开始我们做当代艺术,确实是受西方影响,刚刚改革开放,我们逐步接受当代艺术这样的艺术形式。

在早期,有艺术家去学习外来的或者受影响,甚至去模仿,我觉得这都是发展的阶段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现在不是这样了,我觉得现在很多当代艺术家都是站在中国的文化视角思考问题,当中国的当代艺术家运用中国文化对当下世界的现象进行艺术解读时,自然便丰富了世界当代艺术。

收藏周刊:深圳在推动当代艺术方面,有怎样的“土壤”?

张子康:深圳是一个高科技的前沿城市,深圳地域里如果没有当代艺术注入的话,我觉得对深圳的科研,甚至未来的创造性都会带来阻碍。当代艺术必须与当下文化生活形成紧密的连接,才能使我们的城市有真正的创新活力。

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共同推进

才能带来真正的活力

收藏周刊:北京也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镇,深圳在这方面,可以跟北京艺术生态更好地互动?

张子康:北京的传统文化底蕴更深,深圳带有一种新文化的概念。改革开放后,深圳是新文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我觉得,传统文化也需要当代艺术进步去激活,使传统更有当代价值。

对于深圳,我觉得既需要传统文化,也需要当代艺术的共同推进,在双重推动下,才能带来真正的活力。

收藏周刊: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格局下,您认为深圳和北京以及广州,在艺术方面应该如何更好地互动?

张子康:从传统文化上,从学术精英的人才建设上,我觉得可能跟北京的连接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少的北京人才,深圳也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收藏周刊:我注意到这一次活动,中央美院来的专家学者阵容之大,是少有的,这样的动作,是否释放出央美与深圳艺术上互动的信号?

张子康:在北京,包括文化界、科技界,还有社会上各个层面的人都在关注深圳,因为深圳代表着前沿文化,深圳的高新科技在这几年发展特别快,它的文化反应速度也特别快,我觉得深圳这几年对文化的重视以及推进,让我们非常关注。我们发现今天很多艺术是跟科技连在一起的。这方面,深圳做了不少的尝试与推动,所以,我们这次来这么多老师,也是向深圳学习,探讨深圳这样的前沿力量与艺术的结合,更好地推动当代艺术发展。

美术馆运营 的创新与挑战

日前,同样在深圳举办的“美术馆运营的创新与挑战”论坛上,除了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外,还有来自官方主流美术馆代表: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曾任该院美术馆馆长)以及民营美术馆的代表“和美术馆”执行馆长邵舒等,分别从各自的经验出发,阐释了美术馆生态的现状以及艺术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关系。

可以说,城市的变迁伴随和见证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而文化艺术的生长和创新则激发着城市活力,丰富其内涵,它们相互作用、互为补充。从城市人文的视角去研究当代艺术的特质,将是未来艺术与城市共生的路径。当艺术融入生活,城市成为精神文明的栖息地,城市公共空间将赋予大众不同的空间亲历和复合的生活体验——这是艺术改变未来生活的力量。

由于互联网科技的推进,使得现在观展与展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这既是美术馆带给城市生活的变化,也是观众进步后推动的美术馆改变,吴洪亮就深有体会,他说,数字美术馆在以前的展览中,通常是滞后的,是在实体展览之后的信息补充,而现在由于基本可以实现提前展览数字化,“不少观众带着了解和带着审核的观点来进入美术馆空间,因此,今天的美术馆都面临新的挑战,也是机会。”

而冀少峰在谈及美术馆参展人数与迎合观众等问题时表示,“展览不是靠网红和观众的数量,不是看得越多越好,美术馆是需要安静的,静静地在作品面前去体验,感受那种静谧的永恒,艺术的那种神圣才会带给观众。美术馆的意义正在于这里,它应该是一个思想碰撞的地方,如果作品都看得懂的话,美术馆的存在也没有意义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