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阳西县走出“双核驱动”振兴路
日期:[2021-04-30]  版次:[T07]   版名:[乡村振兴]   字体:【
■阳西县儒洞镇河洞村,村民在自己门口打造了“小菜园”。

■阳西县扶贫办副主任姚思轼为生产基地的圣女果代言。

■阳西县儒洞镇河洞村的牛场。

■阳西县儒洞镇,西荔王产业基地,村民在分拣毛豆。

■阳西县织篢镇塘村村火龙果产业示范基地。

产业带动美村貌,分红激励致富心

阳江市阳西县儒洞镇河洞村,70岁的曾广王精神奕奕地站在自家门前,两年前,他和老伴搬进了现在的洁净房屋;河洞村肉牛育肥场(下称“牛场”)里,吴志强每天风雨无阻来看养肉牛,孩子也经常过来陪他,家门口的这份工作让他既有了稳定收入,也能照顾家庭;织篢镇塘村村的梁红专正和丈夫在忙活地里的豆角,一旁自家种的2亩火龙果正长势喜人,2019年脱贫的她说,今年还种了辣椒、茄子等,得努力照管好,争取卖上好价钱……

河洞村和塘村村结合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发展起的乡村产业,不仅在脱贫攻坚时期发挥了带贫益贫作用,而今,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仍在为村美宜居提供长效保障,收益分配持续激发村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四小园”美乡村 河洞村老人笑开颜

“现在村里环境比以前好太多了,政府也很关怀老人家。”说话时,曾广王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踏实,胡须都忍不住抖动。珠海横琴新区驻河洞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杨家满说,曾广王和他的老伴儿搬进现在这间平房两年了,屋子洁白通透,分区清晰,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在这小屋旁,膝盖高的篱笆围成的“小果园”,枇杷树、青菜等被安排得错落有致,园子边上还立着一块写有“园长”姓名和联系方式的牌子。

土生土长的河洞村村委陈文韬说,打造起“四小园”后,家禽被圈养了、房前屋后的菜地果园也规整了,还设置了奖惩机制,村子的整洁度舒适度一下子就提升起来了。其实,从2017年起,河洞村就开始了人居环境整治,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四小园”的打造只是其中一环。

陈文韬说,村道巷道硬底化、村庄排水排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建设已经在河洞村的5条自然村里完成,各自然村也已完成主干道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河洞自然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垃圾分类收集屋、党建广场等公共服务场所也完成了提升,“如今村里要举办民俗活动、搞文化比赛都有了场所。”

杨家满说,目前河洞村的11个自然村里有5个村完成整体的示范建设,接下去除了对它们进行优化提升外,也将对其他自然村铺开提升建设,动员村民一起打造乡村新风貌。

产业发展张力拉满 打造品牌带动就业

村容村貌的美化提升、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和长效脱贫的各种保障,都需要长期投入,产业是村子能持续发展的“活水源”。杨家满说,河洞村有目前5个产业,其中,2019年打造的肉牛育肥场项目最近有了新动静。

“前阵子刚卖了一批牛,接下去计划留一部分圈养,另一部分继续散养。”看着正在山脚下的大草地上悠闲吃草的牛群,杨家满说起下一步的规划。三面环山的牛场,草地与层叠递进的山林相映成趣,流转出的大片平地还留着牧草种植的痕迹,杨家满说,他们有意将这里打造成集种养、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逐步发展成河洞村的乡村旅游品牌。

目前,牛场除了能为村集体和原来的贫困人口带来分红收益外,流转出土地的村民也拿到了全部的土地租金,出于养殖需要,牛场合作社还鼓励村民种植牧草并直接收购。同时,牛场也给村里带来了就业岗位,吴志强就是长期在牛场工作的原贫困户之一。

吴志强是河洞村的退伍军人,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退役后回乡发展,来牛场工作前是摩的司机。杨家满说,考虑到他家里有两个患精神障碍的家庭成员,且只有他一个劳动力,便推荐到牛场工作。2019年牛场正式经营后,吴志强便来上班,每个月有2800元的工资,加上低保等补贴,家里有了稳定收入。

提到带动村民,在儒洞镇,不得不说西荔王扶贫产业基地(下称“西荔王”)。精准扶贫开展后,儒洞镇10个村便以村委会的名义代表各村的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153户601人参与到西荔王经济农作物种植项目中,以资金形式入股。河洞村在2017年底累计入股100万元,至今每年平均的分红收益达23万元;而在就业上,西荔王也优先安排合作村委会的贫困村民务工,601人从中受益。西荔王果蔬专业合作社是一个集农产品种植、收购、供销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在儒洞镇还建设有加工、仓储等厂区,生产经营的各环节带动了周边上千村民就业。

合作社负责人陈迪说,他只是带了个好头,把农业产业链条打造起来,带动起村民共同发展才能真正走得长远。接下去,西荔王计划投入资金将目前的产业基地全面升级打造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合作社和田园综合体,示范带动乡村振兴。

创新资产收益分配 持续激发内生动力

有了产业、稳了收益,该如何进行有效分配?织篢镇的塘村村创新建立了产业扶贫项目奖励激励分配模式,走出了激励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独特路子。

“现在村民空闲的时候都会主动来到村委问,村里有没有哪里要进行清洁维护的。”珠海市横琴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驻塘村村第一书记刘聪半开玩笑地说。原来,村民提到的清洁维护工作,正是塘村村扶贫资产分配模式里奖励激励的范围。

在塘村村扶贫资产收益“1+1+1”的分配模式中,“1”部分收益被划分为奖励分红:贫困村民在种养殖、就业务工等方面主动创收的,主动清理居住环境达到奖励标准和参加清理村居环境卫生、清除道路杂草等公益事业的,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分红奖励。

另外的两个“1”则是分配给村集体和按需差异化分配给贫困村民,在这三者中,奖励激励分红占比一般不低于总收益的50%。刘聪说,此举在于激发贫困群众立足自身实现长效脱贫的信心,形成“有劳才有得、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

如今,2017年开始打造的塘村村的火龙果示范基地将要进入盛产期,而后可连续13年获得每年每亩2万-2.5万元的收益,村里参加过火龙果种植技能培训的原贫困户们也陆续在这几年种下自家的火龙果。梁红专就是其中之一,现在,他们每天劲头十足地忙碌,目标已不是脱贫,而是增收致富。

/ 采写:新快报记者 农艳芳 / 图片: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李小萌 / 责编:杨升华 / 美编:任东梅 / 校对:马少俊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