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不打烊”的急诊科 一路小跑在抢救生命的第一线
日期:[2021-05-08]  版次:[A04]   版名:[城事]   字体:【
■梁玉鹃与同事正在为患者实施抢救。



今年“五一”劳动节放假5天,不少人都安排了与家人朋友一起出游或探亲,但有一部分人,他们值守在医疗应急保障的第一线,以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医疗事件、突发急危重症和照看住院患者等,保障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医院的急诊科是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是一个假期“不打烊”的科室。加之假期门诊不开诊,急诊患者量超过平日一倍以上,这让假期值班的急诊科医护们更紧张和辛苦。然而,他们依旧坚守岗位,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因为“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有我的职责”。

急诊科女医生:

“每天上班期间都在小跑,上车下车很多次”

5月5日是“五一”假期值班的最后一天了。

7∶50,主治医师梁玉鹃准时出现在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更衣室里。8∶00整,她接诊了第一位患者。

9∶06 ,120电话铃响。梁玉鹃一边听护士简述现场情况,一边准备出车。“4分钟内人员到位出动,到达现场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转送就近医院进行抢救后返回医院。”梁玉鹃告诉记者,急诊离不开“急”字,病情急、病人急、家属急;也离不开“快”字,快速评估、快速诊断、快速决断。

10∶28,刚下车回到急诊科,梁玉鹃就听到护士高喊:“63岁男性,腹痛呕吐,血糖Hi,测不出。”她闻声一路小跑到抢救室,对患者进行观察,发现患者意识开始模糊。梁玉鹃向家属详细询问病史及交代病情,并嘱咐护士马上实施抢救措施。

10∶40,另一名护士推着车床进来,“27岁女性,服用大量镇静类药物,准备洗胃抢救”, 梁玉鹃查看病人生命体征后,又小跑到诊室开医嘱,交代家属办理相关手续。

11∶23, 一名患者家属直接插队走进诊室,显得很着急。患者家属称患者大量胸水,管子堵了两天,已经出现呼吸不畅、胸闷。梁玉鹃立即用轮椅推患者至抢救室,查体后生命体征稳定,松了一口气,叮嘱护士联系B超室,又跑回诊室,继续接诊下一位患者。

12∶30,还没来得及吃午饭,120电话铃声再次响起,“96岁女性,意识模糊,立即出车……”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一次响起,梁玉鹃心里暗喜:“莫非取消不用出车了?”“十二医院,准备接收院前病人,93岁男性,呼吸困难。”听完电话,准备好接收病人后,梁玉鹃快速跑上救护车,再出发。

13∶20,梁玉鹃准备喝下当天上班的第一口温开水时,又听见护士喊:“梁医生,有病人,120出车。”

每天上班期间都在小跑,上车下车很多次。这就是梁玉鹃值班的一天,也是她在急诊科工作12年来的日常,更是所有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写照。

她告诉新快报记者,在这里的12年,有太多太多难忘的瞬间。有一次出120,在路边的垃圾桶旁接了一位“流浪”老人。

“老人身上没有任何身份证明,也无法从他口中得到他的身份信息,我们第一时间检查他的身体状况,确认无生命危险后,报警协助找家属。后来,通过朋友圈转发寻人启事,他的家属找了过来。” 梁玉鹃回忆着令她感动且难忘的那一幕,家属要接老人家回去时,老人家坚决不走,努力抓住平日坐的凳子。

“在那四天时间里,急诊科的天使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分出时间和精力,为老人家清洗整理、买饭喂饭、聊天解闷……那天老人家不肯走,用肢体语言表达了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我们很欣慰。”梁玉鹃说。

急诊科紧张又辛苦,一直不是医学生的首选岗位。梁玉鹃为什么选择急诊科呢?她的答案是:“急诊科是最能体现一个医生价值、职业认同感最强的科室,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有我的职责。”

采访间隙,梁玉鹃不忘提醒,节假日期间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就诊的患者居多,原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因节假日不规律的饮食和作息,可能会加重其原有的基础疾病,所以节假日期间应该合理安排作息,避免去人多的地方,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疲劳。

急诊科值班护士:

“患者的特别‘关照’让我倍感温暖”

广医三院急诊科护师、党员陆慧翠当护士已经9年了,每一年的“五一”假期她都在医院值班,即便现在的她是个怀胎6个月的孕妈。

今年的5月1日,陆慧翠值的是白班。科室考虑到她怀孕,排班时不安排值夜班,这对她来说,已经是非常的幸福了。

“一旦投入工作,就会忘记自己是个孕妇。”陆慧翠笑言,“急诊的工作节奏比较快,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到什么患者,所以需要打起120分的精神。”

7∶45,她像往常一样,准时到达科室,换上护士服,开始点数(检查仪器、用物、抢救药等),然后迅速地与夜班护士完成交接工作,便开始为患者进行晨间护理。

“假期住院的大部分是危重患者,我们在急诊病房里一个人管十几个患者。”陆慧翠告诉记者,一天的工作除了打针派药,还为患者量血压体温、办理出院入院、雾化喷喉、口腔护理、会阴抹洗,以及为危重患者吸痰、翻身、护理皮肤等等。

11时许,为插胃管的患者进行鼻饲、喂药。“给患者巡完一遍补液之后,才能抽空去吃饭,吃完饭下来下午的治疗又开始了。”陆慧翠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忙起来,连喝水的时间都很仓促,有时候还要下了班才有空坐在电脑前写记录。

“上班时间过得很快,虽然累点,但是能平平安安下班就知足了。”由于陆慧翠这一胎孕前期反应比较强烈,同事们都不忍心,建议她在家休养,但她却仍然坚持在岗,“每天宅在家里太无聊了,工作起来或许还能分散一些注意力,而且作为党员,我也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陆慧翠告诉记者,现在肚子逐渐大起来,许多病人发现后会对她特别“关照”,有些甚至会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肚子,跟她的宝宝说几句话。

她给新快报记者分享了一个被患者温暖到的故事。一天,陆慧翠正在给一位60多岁的患者护理左下肢,由于患者伤口有渗液,为避免床单脏了,需要垫一个中单。“我准备蹲下去柜子里取中单时,阿叔连忙阻止我说‘你这个大肚子的,别亲自来,叫阿姨来就好了’,当时我心里暖暖的。”陆慧翠开心地告诉记者,这些日常中的点滴让她感到非常温暖:“医患之间的关系一点都不冷漠,感觉他们就像是我的朋友、亲戚一样。”

■新快报记者 高镛舒 通讯员 廖温勃 王慧 白恬

[5.1致敬劳动者]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