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大榕树下庆“六一” 乡村孩子开心收礼物
日期:[2021-05-31]  版次:[A08]   版名:[新公益]   字体:【
■参与者们在幸福小屋前合影。

■志愿者李欢(左)将地贫孩子急需的排铁泵送到广州地贫家长会代表兰姨手中。

■有些孩子提前到场,开始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

■拿到“暖心包”的儿童百科全书,小女孩迫不及待地打开阅读。

■志愿者和孩子们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新快报2021“欢乐童行·许愿瓶”活动在广州增城派潭镇七境村开展

“《儿童大百科》!我想要这本书好久了!”蝉声阵阵,蛙鸣声声,昔日宁静的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七境村像过节一样热闹。树影婆娑的老榕树下,长者围坐谈笑,幼童无拘奔跑。前几天,由广东新快报社携手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共同举办的2021“欢乐童行·许愿瓶”活动在这里开展,志愿者不断抱出课外书籍递到孩子手中,而由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送出的“儿童家庭暖心包”最受关注,其中学习机和画笔等礼物大受欢迎。“提前过节、提前收礼物啦!谢谢哥哥姐姐们!”领到礼物的孩子个个喜笑颜开。广州市地贫家长会成员兰姨也参加了活动,并代表两名贫困地贫患儿领取由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送出的排铁泵。

志愿者 做公益自己也被治愈

测体温、挂横幅、搬运书籍和礼品……刚到七境村活动地点,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的6名志愿者便头顶烈日,投入前期准备工作。10时,村里的孩子们陆续来到,从志愿者手中接过课外书籍。“我喜欢花花草草,志愿者姐姐帮我选了《中草药图集》。”小志读初一,捧着心仪的画册,他很开心。

“喜欢的可以挑回去看,看完了可以拿来书屋这里换着看。”萤火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萤火虫服务中心)总干事冯绮霞告诉孩子们,“赠与”不是目的,能把每一本书里的知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财富,才是回报爱心赠书者的方式。

除了图书,孩子们还收到唯品会慈善基金会委托广州市天河区新快社会服务发展中心为孩子们送来的“暖心包”,收到礼物的孩子们一样样翻看,乐得合不拢嘴。

“2019年‘六一’前夕,我参加过新快报社组织的探访七境村留守儿童活动,对一名重症儿童的爸爸印象很深刻。”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广州增城支行党务工作部部长李欢告诉新快报记者,她对当时“欢乐童行”的许多感人画面记忆犹新,“那一年,我们和小朋友们一起种玉米、做手工,在活动快结束的时候,那位听障爸爸和地贫女儿一起编了小花篮送给现场的志愿者和其他孩子,表达自己的谢意,当时我特别感动。”她说,践行公益不仅仅是付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过去几年,她和同事们参与过的每一场爱心活动都得到受助者的积极回应,“我们在帮助特需群体,但又何尝不是彼此都被爱心感动、治愈?”

李欢笑言,得知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今年再次招募志愿者探访七境村的孩子们,她第一个举手报名,并因有同类活动经验被优先录用。“我想带银行里的年轻志愿者们一起,身体力行奉献爱、感受爱。”她说,2021年恰逢建党一百周年,对于银行内的党员志愿者来说,“欢乐童行”是爱的延续,也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体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重要节点,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立足金融行业优势,为群众办了不少实事,不仅服务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还持续进社区、进工厂,将金融知识送到基层。作为金融志愿者,我和同事们一直积极投身其中,对于公益活动更是乐此不疲”。

小朋友 讲好家乡的红色故事

七境村位于派潭镇北部灵山地区,曾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根据地。过去数十年,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七境村逐渐成为“空心村”,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居住于此,面临诸多难题。几年前,在对七境村村况做出充分调研后,萤火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红种子的进化——城乡群体互助模式升级计划”落地七境村。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以助人自助为理念,搭建城市与乡村群体的交流平台,实现城乡互助帮扶。其建造的“幸福小屋”,为当地留守儿童打造了一个集教育、娱乐一体的好去处,每逢假期有社工、志愿者前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红色种子”。

本场活动,主办方亦将“红色元素”融入其中,鼓励留守儿童讲述家乡的“红色故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五年级的小晴和3名小伙伴走上舞台,与志愿者共同分享《东江纵队的行旅故事》。

“今天讲得不是特别好,声音有点小,但我真的觉得,革命先辈们为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生活。”分享完毕,苏芷晴笑着说,家乡的历史令自己自豪,因此克服了初次登台的胆怯,只想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城里的哥哥姐姐们对七境村有更深入的了解。

几年深耕,“红种子的进化——城乡群体互助模式升级计划”已开枝散叶。“不仅七境村有‘幸福小屋’,派潭镇大埔村也有,预计今年还会在派潭镇邓路吓村建幸福小屋,为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志愿服务。”冯绮霞说。

社工 乡村孩子的性格在改变

讲完红色故事,现场所有孩子排好队,随着《我和我的祖国》音乐响起,孩子们和志愿者们手执国旗,高声合唱,深情的歌声在七境村上空回响。

新快报记者注意到,场外有几名妈妈也站成一排加入合唱。“曲子太熟悉,我们不知不觉就唱起来了。”一名苏姓妈妈笑着说,新快报社每次举办活动,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参加,“我女儿常说有广州的朋友呢。谢谢你们来七境村,这样的活动,大人和小孩都喜欢!”

“我是小涵,姐姐你来过,你记得我吗?”赠书环节中,小涵蹦蹦跳跳跑来“自报家门”。“你长高了,更漂亮了!”新快报社志愿者拉着她的小手,两人坐在榕树下唠起家常。

“我今天第一个来现场,好期待你们再来!姐姐你知道吗?上次你们送我画笔,我学会画画了!”她翘起小手指做出画画的样子,“我能把每一种小动物,都画成小精灵!”

活动接近尾声,小涵跑来与志愿者道别。“你们下次一定要再来,每次活动我都想参加,想和你们一起玩!等我家里的荔枝都熟了,邀请你们来我家吃荔枝!”小涵热情地说。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萤火虫服务中心就开始为七境村的留守儿童提供志愿服务,2014年幸福小屋建成以后,链接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志愿团体前来七境村开展活动。“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里的孩子性格都比较内向腼腆,看到人就躲。随着志愿服务在七境村开展,孩子们性格也在一点点改变。你看,乡村的孩子现在大方开朗,乐于分享和交流,这让我们感到非常开心。”冯绮霞说,志愿服务的持续开展,让七境村的留守儿童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心和关爱,也让他们每个人都有了小小的心愿:每次活动,都想参加!

■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采写:新快报记者 严蓉 潘芝珍 李斯璐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