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他们的任务是呵护老人安度幸福晚年
日期:[2021-06-11]  版次:[A09]   版名:[城事]   字体:【
■照片摄于2021年5月前

■照片摄于2021年5月前

最美基层民政人

广州的疫情防控硬仗仍在继续,广州慈爱嘉养老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徐新年谨记,有些事情可以因此暂缓,但是,为老人提供上门护理照料,不能缓。

养老是社会发展恒久的主题。根据广州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所公布的数据,广州60岁及以上人口213.6万人,占比11.41%,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问题,亟待解决。

进入6月,“龙舟水”不断来袭,民政人已将坚毅和无畏写在风雨中。

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鱼窝头敬老院院长 陈依云

“我要看到你真真实实 在这里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做财务就是老院长叫我做什么去做就行了,做好自己的岗位再多做一点也没关系,当了院长,是大家庭的一家之主,什么都要想,责任也比以前大了。”陈依云二十岁出头在东涌镇鱼窝头敬老院任职财务,当时入住敬老院的均为特困老人。2013年,老院长退休之际,院内老人得知这一消息情绪明显波动,他们最怕派来一位陌生的新院长,不知如何相处。陈依云说,“其实那时老院长把老人的情绪都看在眼里。老院长认为我在敬老院工作了十三年与老人关系融洽,就向区民政局和镇上推荐了我。”幸运的是,从财务转职做院长的不适应被院内老人和家人的支持所化解,陈依云坚定认为 “老人和工作人员都是本地乡里乡亲,我们同声同气共同努力就能把事情做好。”

目前敬老院已有集中供养老人47人,34位自费寄养老人,大部分是主动申请自费入住的老人。陈依云说,近年来,农村地区养老需求逐渐增加,有些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留在家里,子女不放心,请护工又怕不固定,到敬老院或者养老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加上当前老人和老人家属的观念发生改变,自费申请入住因而有所增加。”

这段时间,敬老院实行封闭管理。部分老人家不太理解为什么他们在敬老院里不能出去,也见不到家属,于是有了情绪,陈依云就逐个耐心劝导,“我们照顾好您,您照顾好自己,也算是帮子女们分担了。”“暂时不见,是为了更好地相见。”并不断播放疫情的相关新闻给老人看,利用视频通话等新方法帮助老人排解思苦。

陈依云提到,开院时入住的均为特困老人,大概20人左右。黄叔75岁入住敬老院,家中只有侄子一个联络较为密切的亲属。陈依云说,“黄叔喜欢独来独往,敬老院搞活动,其他老人欢天喜地去参加,他是怎么叫都不愿去。”尽管这样,黄叔不愿意去的时候陈依云也不勉强,但有什么好吃的、礼物总会给他留一份。后来陈依云得知,黄叔宁愿自己穿那些破洞的旧衣服,也要把派的吃食、新衣服留起来,给他侄子送去。

独来独往的黄叔不愿意与别的老人同住,直到有一次黄叔起床时摔了一跤,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将黄叔送去了医院。陈依云陪在黄叔身边劝他“既然你来到了这里住,就把这里当成你的家,如果你永远把别人当成是外人,不愿意打开心扉,你还会过得开心吗?”听到陈依云说“我不是只管你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我是要看到你真真实实在这里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黄叔多少受到触动,他说:“以后只要大家性格合得来,我也愿意跟别人住。”

“到了没信号的地方我就不行了,好像丢了魂一样,一定要保持手机畅通。”陈依云从业21年来手机保持常开,不是不能关机而是不敢关,出省公干也是“提心吊胆”地去,因而有了永远都用不完的年假,这些她都习以为常了。她觉得,既然选择以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为坚定目标,自己作出点牺牲,无妨。

广州慈爱嘉养老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 徐新年

虽然有疫情,老人的上门服务不能停

抗疫硬仗已持续多日,每当有新增确诊案例消息发布便引发广泛关注,更牵动着远在增城的徐新年的心。在这场没有“局外人”的战斗中,徐新年要做的,就是保障辖区内老人上门服务不停歇。

2007年毕业后到基层社区居委会、2011年在增城荔城街社工站从事残疾人服务、低保困难家庭支持……徐新年为基层服务了整整12年后,开始谋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该如何找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得益彰的事业,养老服务业成了他的“明灯”。2019年他加入广州慈爱嘉养老服务中心,专注养老服务。

广州慈爱嘉养老服务中心以增城荔城街为支点,主要为荔城街、增江街10分钟生活圈内长者以及北部农村片区的长者提供日托服务、特色旅游大配餐、居家上门等服务。

“本来6月1日,我们准备跟社区居委和医院举办的全面的健康体检活动也往后推迟了。”徐新年告诉记者,因为这些天的疫情,中心采取暂缓了集中服务,通过预约的方式开展个别的服务。而且从5月31日开始,中心就暂停了长者饭堂的堂食,采用打包回去的方式。

中心内的服务可以停,上门服务怎样都不能停。徐新年还清楚地记得,去年疫情期间,中心有天突然接到一位来自农村的老人的求助,老人说自己的脚已经肿得化脓,完全走不了路。接到电话后,徐新年跟村委会立刻进行沟通对接,并派护士和中心的同事在做好防护后迅速带着医药上门进行治疗,经过几次的治疗老人的情况才慢慢好转。徐新年说,“上门服务的对象有大部分是北部农村地区的老人,那里多数年轻人在外打工,老人家年纪上来了生活不能自理,非常需要别人照顾。”目前,中心主要为5位签约长者提供日托服务,同时为百余位失能长者提供医疗上门、康复护理、上门生活照料等多方位服务。

“之前政府尚未开展大配餐,我们在对社区的老年人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孤寡老人家中没有自己的厨房,也有老人咸鱼青菜将就一餐,现在能给他们配餐,就能保障他们营养均衡,也不会轻易就骨折或摔倒了。也有些老人长期维持独居的生活状态,我们定期上访其实会令他们的精神状态得到改变,无论这种改变是大还是小。”徐新年说以前经历过种种让他触动不已,才坚定了他在养老服务领域探索的信念。

在慈爱嘉养老服务中心每天工作流程不尽相同,有几件事徐新年要求自己一定做到:第一是关注送餐配餐情况,及时跟送餐单位反馈长者需求;第二每天早上跟日托长者打招呼问候身体状况,随后与社工、护理员召开简短会议沟通今天的服务如何开展;第三抽空就跟护理员上门为老人服务,了解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及时作出服务调整。

现年82岁的曾叔是中心的日托老人之一,他患有轻度认知障碍,也就是常说的“脑退化”。徐新年说,与曾叔闲聊得知他打乒乓球十分了得,中心的同事也找机会跟曾叔在球台上厮杀,球场上意气风发的曾叔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现年75岁的珍姨年轻时是一名裁缝,目前是只能靠助行器走路的失能长者。虽然腿脚不利索,珍姨双手却十分灵巧。徐新年和同事为了让珍姨得到锻炼,特别在中心放置了一台缝纫机,让珍姨去给社区有需要的居民缝补衣服。珍姨对此十分乐意,还翻找起缝纫书籍研究技术。“社区居民都来感谢她,她跟社区居民实现了互动,也获得了自我价值。”

长期的实践中,徐新年一直在探索如何完善立体化养老服务网络,以满足老人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他认为,好的养老政策有了,服务框架有了,但每位老人家的需求其实是个性化的,“例如上门服务,我们力量有限,一个月大概会上门8次左右,但老人每天的生活状态都是变化的,如何撬动家属或者其他的力量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大的力量其实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徐新年说,政府在探索的过程中已经作出了如长护险、家庭养老床位等多番尝试,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心用情。

■采写: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通讯员 廖培金 张萌 ■图片:受访者供图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