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一路高歌猛进 老广州焕发新活力
日期:[2021-06-28]  版次:[A04]   版名:[奋斗百年路]   字体:【
■廖木兴/图

从250万到1867万多人,从3亿元到超2.5万亿元,从121元到13.5万元

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强市、从百废待兴到活力充沛、从温饱不足到人民幸福……风雨百年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州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不足250万人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867.66万常住人口的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经济总量从不足3亿元提高到超2.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1872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21元提高到13.5万元,比1949年增长270倍;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200元分别提升至城市居民的6.8万元和农村居民的3.1万元。

■新快报记者 王彤 通讯员 穗统宣 李俊

1

1921-1949年 风雨飘摇的旧广州

1949年人均GDP仅121元

20世纪20年代,广州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重要活动地,随着两广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广州社会秩序渐趋稳定,近代工业体系初步建成。

粤汉铁路1936年建成,公路连接省内和赣湘桂闽等邻省区,创办民航事业,商业随之发展,市场活跃,兴建和扩建一批酒楼、商店、戏院等,形成惠爱路、上下九路和西壕口3个商业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州遭到轰炸,于1938年被日军占领,广州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前,广州金融紊乱,物价暴涨,民族工业备受摧残,生产无法维持,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1936年下降25%,44.7%的工厂歇业停工、32.4%的工厂半停工。

新中国成立时,广州经济基础薄弱,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98亿元,人均GDP为121元。产业结构基本“三分天下”,GDP中第一、二、三产业占比为27.37%∶33.02%∶39.61%。产业发展弱小,农业增加值0.82亿元;工业增加值仅0.96亿元,工业化程度低;商品短缺、种类单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77亿元。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近半的村未通汽车。科教文卫衰败,普通小学、中学在校生不足19万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仅0.5万人,医院床位不足3500张。

2

1950-1978年 探索前行的新广州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步工业化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城市发展的全新阶段。新生的人民政权在政治上逐步巩固的同时,开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时期。

在这个阶段,广州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初步建立,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但此后并没有一帆风顺。发展道路虽然曲折徘徊,但广州1958-1978年20年间工业化发展成就显著,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67%∶58.59%∶29.74%,工业占比大幅上升,农业占比快速下降,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初步工业化。1978年,全市GDP为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与1949年相比增长13倍,年均增长9.2%,人均GDP为907元,年均增长6.8%。

3

1978-2012年 改革前沿的活力广州

GDP从第八位升至第三位 成为“先富”地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州作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闯出一条新路、好路,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9年—1991年是广州改革开放起航阶段。这一阶段,广州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试验区,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开放探索。比如在生活品领域,1978年底广州就率先开放水产品市场,打破长期以来所有商品由政府指令性定价的格局,逐渐带动蔬菜、生猪等其他农副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在工业品领域从1980年起逐步放开小百货、小五金等小商铺价格,至1984年日用工业品价格全部放开,198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4亿元,比1979年增长1.6倍。

这一时期广州经济突飞猛进,改革开放初期广州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居第八位;1989年,广州跃居全国第三大城市经济体。1991年全市GDP为386.67亿元,1979-1991年GDP年均增长12.5%,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当时全国经济最活跃和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人均GDP增至5956元,1979-1991年年均增长12.5%。呈现二、三产业并驾齐驱之势。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至3124和1736元,居全国前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广州很快成为全国“先富起来”的地区之一。

1992-2012年是广州改革开放加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以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讲话为引领,中国的改革开放扬起新的风帆,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广州市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95年,广州GDP突破千亿元,达1260.31亿元,1999年突破2000亿元,2002年突破3000亿元,2004年突破4000亿元,从2005年开始每年上升一个千亿级台阶,至2010年,广州GDP突破1万亿元,随后每年增加超千亿元,至2012年达1.37万亿元,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继续稳居第三位。

1991-2012年广州GDP年均增长达14.7%,比前一阶段高2.0个百分点。其中“八五”期间(1991-1995)GDP年均增速高达20.2%。1993年人均GDP突破1万元,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2012年突破10万元,达107055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至38054和16789元,比1991年分别增长11.2倍和8.7倍。

4

2012年至今 高质量发展的实力广州

综合性门户城市能级提升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时期,广州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2013-2020年,广州GDP年均增长7.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6%和10.3%,老城市不断焕发新活力。

广州综合性门户城市能级提升。目前其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交通枢纽及互联网交换中心和互联网国际出入口,海港、空港、铁路港、信息港能级越来越强。广州南站旅客到发量居全国铁路枢纽站第一位。广州港航线通达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全球第四、第五位。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2020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跃居全球第一位。地铁运营里程达531公里,稳居全国第三位、世界前五。

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首超2900家,居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三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十三五”年均增速超过13%。

广州现代服务业焕发活力。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市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仍守住65%以上的关口,“十三五”年均增长7.7%。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网络直播等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超1500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19.4%。重要的国家级金融战略平台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

广州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创业活力被不断激发,市场主体蓬勃发展。2020年末,全市实有市场主体269.67万户、企业158.43万户,“四上”企业32058万户,创历史新高。在穗投资世界500强企业增加26家、总数达309家;“十三五”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28.3亿美元,比“十二五”增长35.8%。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